搜索
首页 作者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作品赏析
【注释】:
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

【简析】:
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傅如一)
创作背景
《渭川田家》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741年)后期,王维隐居蓝田时,游览了渭水两岸的农村,有感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人民的朴实生活,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通过朴素的白描手法展现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官场中的孤苦和郁闷。
上一首
《相思》
诗词关键字: 蚕眠 野老 麦苗
相关诗词
  • 1
    [宋]
    读书常厌烦,燕处意坐驰。
    动静两不适,尘劳败天倪。
    目昏生黟花,耳聩喧鼓鼙。
    沈忧愁五神,倦刻委四支。
    不聊终日堪,况乃久远期。
    投书曲肱卧,天游从所之。
    是身入华胥,彷佛胜初时。
    春蚕眠巨箔,夏蜩化枯枝。
    今之隐几者,岂有异子綦。
    觉寐须臾闲,良亦休我疲。
    乃知大觉梦,盖此德之归。
    谁为今日是,二十二年非。
  • 2
    [宋]
    田家望西成,弥月雨霖霔。
    流潦迷川泽,秔稻尽漂淤。
    牛犬奔崇丘,鸡亦栖高树。
    室庐毕沈没,野老无归处。
    大家还急租,官中未蠲赋。
    妻子多转徙,天高不可籲。
    但愿吾皇知,圣恩加咻噢。
    下诏发仓廪,赈卹散红腐。
    不唯赤子孙知,亦使根本固。
    八表皆归仁,万岁永终誉。
  • 3
    [宋]
    夹岸雪初消,青青见麦苗。
    传声汶阳客,已解木兰桡。
    春水生张泽,春风动乐郊。
    良游知不负,回首念无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