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摸鱼儿·正挑灯》

正挑灯、共听檐雨,问谁催动行色。
风前千点离亭恨,惟有落梅知得。
王谢宅。
记前度斜阳,燕子曾相识。
花香露舄。
无计强追随,阳关声断,回首暮云隔。


文章贯,合上薇垣梧掖。
征鞍底事江北。
青衫莫对韩彭著,还是玉麟佳客。
须记忆。
有衿佩锵锵,正愿依重席。
荼未折。
次第牡丹开,一樽留待,相与醉寒食。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时,为送别友人所作。上片写送别之情。下片写自己寄情于山水以解别后之相思。全词抒情、写景、叙事自然结合,情景交融,声形并茂。 起首两句写词人在灯前听雨,为离别友人问询:谁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敲击着悬挂在檐间的风铃?这是在为离别的人送行。点明了送别夜雨、离亭佳客的特殊时节。“问谁催动行色?”,催行的是离愁别恨,是那檐前滴答滴答的雨声,还是那催征的鸣角? “风前”两句,直承“问谁”,进一步写临别前的凄婉的心绪。千点离恨,洒落在寂寞离亭,唯有那随风吹落的残梅知道。“千点”,极言离恨之多,“惟有”句收束上文,以下文字另起一层。“王谢宅”三句,写昔日饯别之地。词人回忆往事,深情地怀念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往昔岁月。“斜阳”照映着“燕子”,见证了他们的友情。 下片“花香”四句,写惜别时留恋之情。“花香”见出此地今日之芳美,“露舄无计”表现了极力挽留之意。“无计强追随”是说百般设法而未能及挽留他,而那饯行的歌乐声刚停歇,回首远望时暮云间隔了前日的离亭。接下来一结数语,把留恋之情淋漓尽致地概括出来了。 “文章贯”数句说明自己为何不能留住远行的朋友的原因。“薇垣”指御史府,后指翰林院。“底事江北”,为什么在江南?作者当时在京任职,送别友人,自然有许多值得留恋的原因。“青衫”两句承接上文,言友人离去后自己仍是寄迹青云之末的小人物,仍是翰林院的佳客。而这一切原都是送别友人而得到的。“须记忆”数句则是设想别后重逢的欢聚。依重席而问酒赠言罢了。“依重席”写两次相聚之不易,“荼未折”后当为一年一度的寒食节,“一樽留待”定是再一次开怀痛饮之时。 这首词如一幅断续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友人在细雨微风中离去了。行人走在苍茫的月色和孤寂的路上,一直送到江北;歌声停歇了,云层叠起相隔难以看见归客了。“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作者对于这一次送别的记叙表现出来的情感集中强烈。丝毫没有散漫空泛之病,这是词的又一长处。同时善于描绘人物情感状态和刻画心理。词中有些句子不容易解得,只有在反复揣摹才能得其意味。但此词并不是使人难以把握,其中颇有值得玩味者。
创作背景
《摸鱼儿·正挑灯》是宋代词人张榘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遭遇密切相关。张榘生活在南宋末期,国势衰微,金兵南下,社会动荡不安。作者在这首词中通过描写挑灯夜读、听雨思乡等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忧愤与感慨。 词的上片描绘了挑灯夜读的场景,通过“夜寂寥寥,漏迢迢”、“瘦蛩无语,梦落寒芜地”等句,展现出寂静、凄凉的氛围,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虑。下片则通过“长恨雁、南飞未已”、“塞垣难寄相思字”等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抒情,展现了作者在动荡时期的内心世界。
诗词关键字: 暮云 行色 青衫
相关诗词
  • 1
    [现代]
    绮罗高价等珠玑,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被,挑灯裁作入时衣。
  • 2
    [清]
    天上飞星似飞箭,荒鸡喔喔鸣村店。
    梦里心惊是恶声,挑灯直视床头剑。
    开门星散喜重明,跃马披衣共北征。
    丈夫暗昧那能处,会向青天白日行。
  • 3
    [宋]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索心田。
    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
    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
    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