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分类标签: 描写秋天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刘学锴)
创作背景
杜牧的《长安秋望》的创作背景与他晚年在长安的生活和心境有关。当时,杜牧在长安任职,虽然升为吏部员外郎,但他并不满意朝政,感到自己在朝中无法有所作为。因此,他多次请求外放,最终获准担任湖州刺史。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长安秋景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情感。
上一首
《秋夕》
下一首
《早雁》
诗词关键字: 秋色 南山 气势
相关诗词
  • 1
    [宋]
    何处多离感,山邮霁野光。
    清吟贯骚雅,远意属荆湘。
    霜树呈秋色,风兰生晚香。
    使轺偏倚望,摛藻寄回肠。
  • 2
    [宋]
    谭笑诗成马槊横,偏师何敢犯长城。
    纵观儒帅临戎幕,想像天山破敌营。
    麾帜精明严武备,山川弹压飏威声。
    老来壮志浑消尽,射虎南山愧北平。
  • 3
    [宋]
    古宇列双桧,森郁欹檐角。
    高干若偃盖,低枝罗翠幄。
    叶硬攒猬毛,子圆如雀壳。
    盘根虽轮囷,呈才终卓牵。
    枯冬傲霜雪,炎夏宜雨雹。
    苍皮绕龙蛇,危巅巢鸑鷟。
    岁寒知后凋,清风到先觉。
    月涵烟影孤,雨溜苔藓驳。
    愿逢繁辂用,勿使为榱桷。
    春姿笔工偷,风韵溪虎学。
    松筠比节操,虫鸟敢蠹啄。
    黛色晚山分,清香朝露濯。
    桃李耻妖饶,椅梧羞龌龊。
    俗名强雌雄,奇胜重古朴。
    气势已千寻,栽培从一握。
    五松惭忝位,秦封受殊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