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江月图》

冥冥一叶轻,不知水与天。
独於颢气中,仰见素壁图。
超然狂道士,起视清夜阑。
自拈白玉笛,吹此江月寒。
想当万籁息,逸响流空烟。
我从江海来,形留意先还。
何当买鱼篷,追此水墨仙。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的七言古诗,诗作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充满着淡远的情趣,微妙地表现出一种月夜泛舟、冥想浩瀚宇宙的意境。 首句“冥冥一叶轻”绘形绘色,一叶之轻,显示了秋夜的寂静,同时表明水天是如此清澈,透明,以致一叶轻轻飘浮之物,似乎把水天分开了。这也就是“不知水与天”的意境。然而这叶轻舟,竟又把读者的视野引向“独於颢气中,仰见素壁图”的境地。这里的“独於”二字是下笔千里的,它从秋夜水天、叶舟渺小引出人迹渺茫的遐想。紧接着上句,又有“独於”二字呼应,因为前句是“仰见”,此句则是凭空遥瞩。它使人悠然神往那白云在明月映照下凭虚御风的境界。这一联很自然地引入主人公形象。“超然狂道士”指的就是诗人自己。他凭虚御风,遨游于寥廓的天体之中,见到的是皎洁的月色下白壁青天的一幅图画。“素壁图”三字似实写,实际上是借它表达出一种纯洁无邪、虚空透明的心灵境界。 诗篇下笔如神,行文至此,已把诗人超然物外、欲乘风归去的襟怀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全诗更使人玩味不尽的是结尾四句:“自拈白玉笛,吹此江月寒。想当万籁息,逸响流空烟。”它首先以白玉笛吹奏江月寒之声引起悠扬的乐声逸响令人神往,这就更加渲染了清夜月夜之静谧;随之又巧妙地指出这江月之声是由于当万籁俱寂之时而产生的。这就又进一步使人感到那江月之声似乎是天地间的一切都肃然无声之时所发出的唯一的声音。这就为诗篇增添了悠远、空灵的情味。 这首诗的结尾又以“万籁息,逸响流空烟”与开头“冥冥一叶轻”相呼应,使人更进一步沉浸在那秋夜水天、月夜寥廓的艺术境界之中。诗篇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以虚写实、空灵飘逸、情景交融、诗味浓郁。在结构上讲究章法布局、虚实相生。从秋夜水天引出凭虚御风的境界,再从飘渺的乐声中结束回荡的艺术境界。它通篇未着一字人笔,而见墨处则境界全出。可谓构思巧妙,空灵清丽。诗作把月夜泛舟冥想时的感情世界表达得非常丰富而又深邃,充分地显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这确是一首形神兼备、饶有诗意的抒情名篇。
创作背景
**《江月图》是宋朝诗人崔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抱歉暂时无法提供,您可以查阅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不过,通常来说,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有关。崔鶠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受到了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或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心境。
诗词关键字: 万籁 夜阑 道士
相关诗词
  • 1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2
    [现代]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3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