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1]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温馨的亲情,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首描写国君与臣下关系的诗,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更为确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赠衣诗。诗中“予”的身份,看来像是穿缁衣的人之妻妾。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说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称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合体,如何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再三叮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来,诗中写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赠衣,而骨子里却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联章形式。诗中形容缁衣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一唱而三叹,把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缁衣》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赞美郑国开国之君桓公和他的儿子武公,因为他们相继担任周朝的司徒,治理得当,深受周人的爱戴,所以人们创作了这首诗歌来颂扬他们的功绩。另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贤者,虽然他的朝服破旧,但是郑文公为了尊重他,重新做了新的衣服送给他,体现了君主对贤才的尊重和礼遇。这两种说法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贤德之人的尊崇和敬仰。
上一首
《七月》
相关诗词
  • 1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