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子夜四时歌·夏歌》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作品赏析
【注释】

田蚕:耕田和养蚕缫丝。

思妇犹苦身:思,句首语气词。苦身,身体劳累。犹,依然,还要。全句的意思是说,别的妇女可以休息,她却不能,她还要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当暑理絺服:理,料理,归拢。絺(chī),细葛布,即用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织的布。全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是正当暑天,她仍要料理丈夫的葛布衣服,(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行人:作客在外的人,这里指她的丈夫。



【古诗今译】

盛夏时节,田里的农活结束了,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别的妇女开始休息了,而她还要继续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骄阳酷暑里,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赏析】

《子夜四时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民歌。它和后世民歌里的《四季相思》很类似。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从“思妇” 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

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阳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ckik.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b52fb0100ckik.html[/url]
创作背景
《子夜四时歌·夏歌》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创作背景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各个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背景下,民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倾诉心声的重要方式。 《子夜四时歌》是一组描绘四季风情和人民生活的诗歌,其中《夏歌》主要描写了夏季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情感。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这也为《子夜四时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总之,《子夜四时歌·夏歌》的创作背景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当时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
诗词关键字: 行人
相关诗词
  • 1
    [宋]
    西风何事,为行人扫荡,烦襟如洗。垂涨蒸澜都卷尽,一片潇湘清泚。酒病惊秋,诗愁入鬓,对景人千里。楚宫故事,一时分付流水。江上买取扁舟,排云涌浪,直过金沙尾。归去江南丘壑处,不用来寻月姊。风露杯深,芙蓉裳冷,笑傲烟霞里。草庐如旧,卧龙知为谁起。
  • 2
    [宋]
    银河秋浪。遥出昆仑上。忽变澄澜添碧涨。可道升平无象。
    黄云浊雾初开。荣光休气徘徊。试觅当时五老,金泥玉检将来。
  • 3
    [宋]
    茧足度残腊,回头又一年。
    文书疏病眼,事业付高眠。
    盥栉从朝懒,衾绸觉夜便。
    南聆竞春色,车马日喧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