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

妖华倾国岂无情,忍复颦眉见越兵。
若使将军犹好色,安能三徙更成名。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晚唐诗人罗隐。 这首诗是作者为谴责红颜祸水这一古老的观念,以否定美色误国这一荒谬绝伦的史实,所作的一篇颇富讽刺的哲理诗。 首句“妖华倾国岂无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典故。“妖华”借指美女,“倾国”用之于诗中,是指美女能倾倒国都,使国势不振。这句诗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红颜祸水”这一古老观念的传统性。然而诗人并非肯定“妖华倾国”之有情,而是讽刺,责难美人自己处于风情满怀,若再是工颦弄姿,可能引发的灾祸,在这里显然强调了历史的教训。诗人由此产生一种联想,或许发生过这类事。由历史上绝艳怜才而害才折命的人为结局中得到这一联想吧?从更深层次上,对祸水酿成进行哲理的阐发:“忍复颦眉见越兵。”这是诗人的独白,是诗人对红颜祸水这一观念的否定性回答。这里含有丰富的内容,忍痛割爱,抑制风情,避免祸害,这是诗人对这一观念的否定结论。然而,诗人并未一概而论,他似乎在暗示:倘若那位倾国倾城的越国美女西施不遇范蠡这位多情将军,不遇那位好色的越王勾践,或许她能保持其贞节情操,贞洁妇人。 诗的后两句“若使将军犹好色,安能三徙更成名”,就其社会意义看,它仍然是对“红颜祸水”这一观念的否定。从字面看似乎在责怪范蠡这位多情将军,言外之意则在于批评好色误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和双关语调来表达他对“红颜祸水”这一观念的否定态度。倘若这位将军好色如命,哪里会有越国被吴国灭亡的悲剧?哪里会有勾践屈辱求和的历史?诗人用这种寓言式的表达方式,曲折而犀利地讽刺了祸水误国的虚妄与荒谬。 总之,这首诗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红颜祸水”的错误论调。尽管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有一定特点:或托古讽今或直抒胸臆、或对比或排比,但在古代哲理诗中却仍然具有一定的特色。总的来说这首诗讽刺犀利,语言精警凝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朱长文的《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情感变化密切相关。朱长文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曾任校书郎、补阙等职,后因病辞官归隐,居于苏州吴县华亭乡。在他的隐居生活中,他常常漫步于吴江道,欣赏着江南的秀美风光,同时也感慨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是一组绝句诗,共十首,描写了吴江道上的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这些诗歌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流露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因此,《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的创作背景可以归结为朱长文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诗词关键字: 成名 将军 无情
相关诗词
  • 1
    [唐]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2
    [近代]
    云间夏内史,束发便从军。
    江左龙飞误,华亭鹤唳闻。
    遗骸谁护惜?
    后死属王君。
    何日携鸡酒,相从义士坟。
  • 3
    [宋]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