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分类标签: 忧国忧民
作品赏析
穆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面,渔阳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唐代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军阀嚣张,人民惨遭重重盘剥,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刘长卿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穆陵关北,陌路遇到一位急切北返渔阳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把满腹忧虑告诉了这位归乡客,忠厚坦诚,语极沉郁。
  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桑乾”即桑乾河,今永定河,源出山西,流经河北,此指行客家在渔阳。关隘相逢,彼此都是过客,初不相识。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便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然而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勾勒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楚国”即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以概指江南。“幽州”即渔阳,也以概指北方。“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其具体含意,历来理解不一。或说“苍山古”谓青山依旧,而人事全非,则江南形势也不堪设想;或说“苍山古”谓江南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有劝他留下不归的意味。二说皆可通。“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令人意会不尽。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凋残,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显然,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预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它令人不语而悲,不寒而栗,印象深刻,感慨万端。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倪其心)
创作背景
刘长卿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历史情境和诗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当时刘长卿正担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务,活动于湖南、湖北一带。 社会背景上,唐朝已经步入了中后期,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安史之乱使得整个国家战火纷飞,朝政腐败,国力衰弱,民不聊生。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刘长卿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个人经历方面,刘长卿在穆陵关附近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急切北返渔阳的行客。渔阳在今天津蓟县,曾是古代的边防要地。与行客的相遇引发了刘长卿对于时事和民生的忧虑,他将这些情感倾注于诗中,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战乱带来的痛楚和百姓疾苦的关注。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困境、刘长卿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在路上与行客的相遇所引发的情感共鸣。
诗词关键字: 蓬蒿 幽州 归人
相关诗词
  • 1
    [明]
    微霜风物色凄凄,路入黄山是五谿。
    帝子不归汾水上,行人愁过穆陵西。
    荒原晓露铜驼泣,古驿秋风铁马嘶。
    独客伤神家万里,斜阳征雁楚天低。
  • 2
    [明]
    层台一柱压嵯峨,西北浮云接塞多。
    铁峡霸图龙已去,穆陵秋色雁初过。
    山回大陆吞三郡,水割平原纳九河。
    万里登临日将暮,醉凭青嶂独悲歌。
  • 3
    [唐]
    穆陵关上秋云起,安陆城边远行子。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