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谈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说起司马光,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小时候的司马光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勇敢而且机智的少年。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五好少年长大之后却成为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刻苦勤奋,为官清廉,却又顽固保守,不愿变革,身居高位的他把一个刚复兴的王朝推向了毁灭。观其一生,概括来说就是:忧民误国!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司马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小编认为:

1、他是一个五好少年

五好少年是每个孩童的理想。而司马光从小就是自带五好光环的好少年。

记得那是一次例行的玩耍,一个小伙伴毫无征兆地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就在大家惊慌失措,不知道去叫家长还是叫家长时,少年司马光当机立断,举起水缸旁边的石块对着水缸奋力砸去。随着几声有力的巨响,水缸破了,水流光了,小伙伴得救了。

这是一个光辉四射的故事,以至于当时的京洛之地都知道这样一个励志故事,1000年后,他的事迹成功入选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这个完美秀智商的故事完全够吹个几十年了,类似故事还有孔融让梨,但是司马光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司马光天资聪慧,7岁就可以背诵《左氏春秋》,这种智商正是参加科举的好苗子。1038年,20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成为一员官僚。此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在官场任职,给了司马光很多指点,为司马光走得更高更远做好了铺垫。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司马光是个好官,在地方任职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后来随父亲好友庞籍一起在西北担任要职,为对付西夏坚定执行禁绝互市和修建碉堡的战略,取得良好的效果。

卓越的政绩为司马光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领导仁宗皇帝注意司马光已经很久了。1061年,司马光被提拔到中央。

2、他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官僚

来到中央的司马光,准备大展宏图了。

但是,此时北宋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停战,而在西北也在不断对西夏进行战略压缩,所以整体而言宋朝的战斗减员逐渐减少。

宋无战事固然有利于社会安定,但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战斗力滑坡,后来的“靖康之变”中就是证明。而且,为了减少甚至杜绝地方社会不安定因素,北宋制定了将罪犯刺字充军的制度,所以军队的规模不断膨胀。

北宋的军队数量为历朝最高,但是战斗力却着实不敢恭维。这其中固然有失去燕云十六州和河西之地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制订的轮戍法的弊端。

面对这一切,司马光很痛心。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从科举考场走出来的人基本都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司马光也不例外,在司马光看来,北宋朝廷之所以积贫积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宋朝廷不合理的征兵政策。

很多人说《澶渊之盟》每年只需要30万贯钱,就可以让辽国这只北方猛虎服服帖帖,而且宋辽互市可以将送出去的钱很快赚回来。

这都是扯淡。且不说北宋这样卑躬屈膝会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赚回来的钱,多少是真正给国家减轻负担了?特别是还有西夏在西北虎视眈眈,北宋的军备一直没有减少。没有质,量再多也是白搭。但没有办法,北宋的军制已经积重难返。不仅如此,北宋还主张在西北地区招收“义勇”,也就是民兵。大量民兵的招收不仅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更加重了财政的负担,所以司马光坚决反对,甚至与宰相韩琦公开辩论。但很可惜,最终朝廷没有采纳司马光的建议。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官僚。在司马光看来,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节省民力,减少支出。北宋如此庞大的经济基础,只要做好节流,国库自然就会丰盈。

这也成为司马光为官执政的基本准则。

3、他是一个不愿意变革的官僚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好朋友,铁哥们。

变法这个事,对于二人而言,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且二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富国强兵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所以二人的矛盾也是对事不对人。

但二人的矛盾,却超越了二人的朋友圈,超越了朝堂,成为北宋党争的导火索,并最终极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国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司马光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简单说来就是不折腾或者少折腾。毫无疑问,这是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但是王安石不这么想,在王安石看来,北宋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如果再不进行变革,这个国家迟早要亡!

治大病用猛药!王安石偏向法家思想,成为坚定的改革派。

而时任领导宋神宗是一个不安分的皇帝。在他的心里,始终有秦皇汉武霸业的伟大志向,所以王安石成为他实现目标的最好助手。对王安石变法,神宗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大力支持。

但北宋的守旧势力太庞大了,仅凭王安石加宋神宗,无法打破僵局。此时的王安石寄希望于对西夏“河潢开边”的胜利,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说明变法的正确性和正当性。幸运的是,王韶收复河湟之地3000里,取得重大胜利,一切似乎都柳暗花明了。

但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王安石太着急了,制定的政策又缺乏实践的考验,不久后各种弊端纷纷暴露,特别是针对农民朋友的“青苗法”,这其中隐藏的弊端让司马光非常焦虑,随即上书反对。但神宗坚持变法,反对无效。

于是司马光被贬谪,开始了长达15年的《资治通鉴》编纂工作。

此时的司马光是旧党的代表。旧党虽保守,但出发点也是忧国忧民。

4、他是一个格局欠缺的宰相

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获得神宗赐名并作序,声望达到顶峰。不久,随着宋神宗去世,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旧党代表司马光重回政治中心,成为宰相。

如何评价北宋名臣司马光?一句话概括:忧民误国!

上台后的司马光开始了对新党的全面清算,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司马光大胆进行了废除,基本上所有的新政都惨遭封杀。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很多新政确实在实施中变了味,废除他们对老百姓而言实在是大快人心。

但是在对外作战上,特别是对西夏问题上,司马光的举措就真的非常误国了。

作为新党阵营的重要人物。王韶“河潢开边”的成功不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更为北宋拓展了3000里疆土,实现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为下一步彻底搞死西夏打下了基础。

然而,司马光上台后,本着节省民力的思想,主张放弃新开拓的河西六州,将吞下的土地如数归还,西夏又一次起死回生!

司马光死后,新党再次上台,北宋再次开始了对河西的开拓并取得成功,将势力延伸到新疆境内。但经历了司马光的折腾,北宋大量消耗了国力,可以说得不偿失

司马光放弃河潢之地是出于节约财政的考量,毕竟经营新国土需要大量的财力。但是,从大局来看,司马光的行为确实不利于了北宋的外部生存,一个西夏的存在让北宋不得不保持更大规模的常备军。

司马光概括起来就是:忧民误国司马光,北宋朝堂第一人!

相关杂谈
  • 1
    包拯这个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会陌生,断案如神正直清白,人称“包青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包拯,少年时期便屡破奇案,被朝廷所赏识,但毕竟是虚构出来的,真实历史上的包拯,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才能出众?他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却一直在家待到十年之后才出去做官,这又是出于什么缘由呢?
  • 说到王安石,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期间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他的诗歌,认为他也是一位诗人,但其实不止于此,王安石还是北宋时期一位政治家、改革家,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一般来说,变法就是图强,为了国家的发展,可是王安石的变法,尽管我们现在看来很有意义,但在当时却有很多人反对,而且这些反对的人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正直之士,例如苏轼、司马光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我们曾经接触到的王安石,一开始是一个诗人,后来他是一个政治家,宰相,现在看来这两个身份似乎就是两个不同的人,但是在古代,做官的都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不会写诗写文章,也很难通过考试,就像是总是走在贬谪路上的苏轼一样,不仅做官,还是大文豪以及大美食家。那么,王安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几件小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