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mí bì
繁体字:靡敝
意思:亦作“靡弊”。亦作“靡币”。亦作“靡獘”。 1.残破,凋敝。 ▶《礼记•少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 ▶汉·桓宽《盐铁论•伐功》:“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之效。” ▶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兇竖煦濡饮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
解释:1.亦作"靡弊"。亦作"靡币"。亦作"靡獘"。 2.残破﹐凋敝。 3.毁坏﹐破坏。 4.耗费﹔浪费。
详细释义:离散衰败。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
造句: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新诠:“张佩纶云:‘靡币当作靡敝。列传》:“百姓靡敝,孤寡
首字母缩写:mb
【拼音】mí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