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bó yì
繁体字:駁議
英语:criticize and correct
意思:(驳议,驳议)亦作“駮议”。 1.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 ▶《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
详细释义: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东观汉记?卷十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亦作『驳议』。
造句:主题驳议与新探
首字母缩写:by
【拼音】bóyì
1、 这篇理直气壮、词句铿锵的驳议,充分显示了他敢于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