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sān pì
繁体字:三辟
意思:I 1.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2.泛称刑法。 ▶南朝·齐·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 3.三王。 ▶晋·陆云《九愍•修身》:“仰勋、华之耿晖
解释:1.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2.泛称刑法。 3.三王。 4.指被征聘的隐士。
详细释义:夏商周三代的刑法。即夏的禹刑,商的汤刑,周的九刑。左传?昭公六年:『三辟之兴,皆叔世也。』孔颖达?正义:『三辟,谓禹刑、汤刑、九刑也。』
造句:密云并撰《九辟》、《三辟》辟之。幽州三辟部从事,断九狱,见称精审。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弱冠,州三辟,不就。
首字母缩写:sp
【拼音】sānp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