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音:zá tǐ
繁体字:雜體 意思:(杂体,杂体) 指诗、文字、书法等的各种变体。 ▶《法书要录》卷三引唐·李嗣真《书品后》:“右军(王羲之)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黄侃《论文字制造之先后》:“此二文,或象形,或指事,又非前之半字比;今为定其名,曰杂 解释:1.指诗﹑文字﹑书法等的各种变体。
造句:,令问以杂体篆之,刻之崖上。辘轳体,诗体的一种,杂体诗名。然乐府之坏,始于玉台杂体。此或即上录“杂体诗十卷”。 首字母缩写:zt
【拼音】zát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