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zhì gào
繁体字:製誥
意思:(制诰,制诰) 1.皇帝的诏令。 ▶唐·元稹《制造序》:“制诰本于《书》,《书》之诰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明代制诰用沈体》:“故今朝廷制诰,犹用沈体云。” 2.指承命草拟诏令。 ▶清·叶廷琯《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严起恒称其有制诰才。”
解释:1.皇帝的诏令。 2.指承命草拟诏令。
详细释义:天子的诏命。旧唐书?卷七十二?李百药传:『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诰。』唐?元稹?制诰自序:『制诰本于书,书之诰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或作『制诏』。
造句:七年,改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八年,迁职方员外郎、知制诰。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
首字母缩写:zg
【拼音】zhìgào
1、 当时,凡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都出于他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