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音:gōng shì
繁体字:公士 意思: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仪礼•乡射礼》:“记大夫与,则公士为宾。” ▶郑玄注:“公士,在官之士。” ▶《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孔颖达疏:“公士摈者,谓正聘之时则用公家之士为摈。” 2.公正之士。 ▶《荀子•不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 解释: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同秦制◇代亦或沿用。
4.复姓『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详细释义:1.秦制爵位名称,用来赏赐有功劳的人。汉代承袭之,北宋也曾采用秦制,赏赐人民爵位称为『公士』。 2.卿、大夫、士的孩子。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3.公平正直的士人。荀子?不苟:『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造句:皆督学朱文靖公士彦所命名也。”郑玄注:“公士,在官之士。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首字母缩写:gs
【拼音】gōngs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