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第三声有什么字(tiǎn)
         
        
        
                    
 
  - 拼音:cán
 
- 名词 鳞翅目蚕蛾科和天蚕科昆虫的通称。能吐丝,以环节蠕动,胸腹及尾有六对脚,食桑叶。自幼虫成长,必蜕皮数次,每次三、四日,经三、四次后,作茧变蛹,化为蛾。
- 动词 养蚕。《晋书.卷一一零.慕容皝载记》:「其耕而食,蚕而衣,亦天之道也。」《新唐书.卷一一二.韩思彦传》:「一夫耕,一妇蚕,衣食百人,欲储蓄有余,安可得乎?」
- 副词 参见「蚕食」条。
 
- 拼音:chēn
 
- 动词 拉、伸。《集韵.上声.准韵》:「捵,手伸物。」  【组词】:「她梳了头发,捵平了裙子,就进去了。」
- 动词 扯。  【组词】:「把他捵出来。」
- 动词 推、顶。《水浒传.第三七回》:「一个公人便将水火棍捵开了船。」
- 动词 挺出。《儒林外史.第一四回》:「捵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
- 动词 拨动。《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浦郎把锁捵开,见里面重重包裹,两本锦面线装的书。」
- 副词 轻手轻脚的。《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夜间捵入卧室,偷了银两。」
 
- 拼音:diǎn
 
- 名词 五帝时的书,指重要的文献、简册。《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名词 国家的常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 名词 可作为依据或模范的书。  【组词】:「字典」、「引经据典」。
- 名词 可遵守的法度、准则。《文选.刘琨.劝进表》:「中兴之兆,图谶垂典,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 名词 典礼、仪式。  【组词】:「庆典」、「大典」、「盛典」。
- 名词 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  【组词】:「用典」、「数典忘祖」。
- 名词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典韦。
- 动词 掌管、治理。  【组词】:「典试」、「典狱」。《三国志.卷六二.吴书.是仪传》:「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 动词 以物品质押贷款。  【组词】:「典当」。唐.杜甫〈曲江〉诗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 形容词 文雅、雅致。  【组词】:「典雅」。南朝梁.萧统〈答玄圃园讲诵启令〉:「辞典文艳。」
 
- 拼音:dīng
 - ● 奵 - dǐng ㄉㄧㄥˇ -  ◎ 〔嫇~〕见“嫇”。 - 其它字义 - ● 奵 - dīng ㄉㄧㄥˉ -  ◎ 古女子人名用字。 - 其它字义 - ● 奵 - tiǎn ㄊㄧㄢˇ -  ◎ 〔~〕见“”。 
 
- 拼音:guā
 
- 名词 箭末端搭扣弦的部分。《集韵.入声.末韵》:「栝,矢栝筑弦处。」《淮南子.兵略》:「夫栝,淇卫箘簬,载以银锡,虽有薄缟之幨,腐荷之矰,然犹不能独射也。」汉.高诱.注:「栝,箭栝也。」
- 名词 即桧。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零上.释木》:「栝,柏也。」疏证:「栝,与桧同。《尔雅》云:『桧,柏叶松身。』是栝即柏之别种,故以栝为柏也。」唐.杜甫〈别张十三建封〉诗:「虽当霰雪严,未觉栝柏枯。」
- 名词 参见「檃栝」条。
 
- 拼音:nuò
 
- 名词 (nobelium,No)化学元素。原子序102。锕系元素之一,是以重离子加速器加速碳核以撞击锔,而产生的人工合成化学元素。因半衰期极短,无法确知其性质及用途。
 
- 拼音:tián
 
- 动词 补塞。  【组词】:「填充」、「装填」。《战国策.赵策四》:「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动词 充满。  【组词】:「义愤填膺」。《文选.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 动词 填写。  【组词】:「填表」、「填词」、「填日期」。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军书十卷,书书卷卷把俺爷来填。」
- 状词 形容击鼓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隋书.卷一四.音乐志中》:「设虡设业,鞉鼓填填。」
 
- 拼音:tiǎn
 
- 动词 羞辱、污蔑。《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 副词 自称的谦词。有轻贱、侮辱的意思。  【组词】:「忝居」、「忝为人师」、「忝列门墙」。《西游记.第九回》:「孩儿叨赖母亲福庇,忝中状元,钦赐游街。」
 
- 拼音:tiǎn
 - ● 倎 - tiǎn  ㄊㄧㄢˇ -  ◎ 古同“腆”。 
 
- 拼音:tiǎn
 
- 动词 尽、灭绝。  【组词】:「殄灭」。《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动词 浪费、糟蹋。  【组词】:「暴殄天物」。
 
- 拼音:tiǎn
 - ● 唺 - tiǎn  ㄊㄧㄢˇ -  ◎ 吐。 
 
- 拼音:tiǎn
 - ● 觍 - (覥) - tiǎn ㄊㄧㄢˇ -  1. 形容惭愧:~颜。 -  2. 厚着脸皮:~着脸。 -  3. 同“腆”。 - 详细解释 
- 拼音:tiǎn
 
- 形容词 丰盛、丰厚。  【组词】:「腆仪」。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六上.滇游日记四》:「抵殿东厢,则筑居亦为拉出矣。遂就燕饮。其妇所备肴馔甚腼。」
- 形容词 善、美好。《礼记.郊特牲》:「币必诚,辞无不腆。」
- 形容词 害羞的样子。参见「腼腆」条。
- 形容词 不知羞耻的。《文选.沈约.奏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焉。」
- 动词 凸出、挺出。  【组词】:「腆着胸脯」。《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 拼音:tiǎn
 - ● 晪 - tiǎn  ㄊㄧㄢˇ -  ◎ 明。 
 
- 拼音:tiǎn
 - ● 琠 - tiǎn  ㄊㄧㄢˇ -  ◎ 玉名。 - 其它字义 - ● 琠 - tiàn  ㄊㄧㄢˋ -  ◎ 古同“瑱”。 
 
- 拼音:tiǎn
 - ● 睓 - tiǎn  ㄊㄧㄢˇ -  ◎ 惭愧:“夙宵~赧,形影彷徨。” 
 
- 拼音:tiǎn
 
- 动词 探取、套骗。《孟子.尽心下》:「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聊斋志异.卷二.红玉》:「诚恐宋人餂我。」
 
- 拼音:tiǎn
 - ● 賟 - tiǎn  ㄊㄧㄢˇ -  ◎ 富。 
 
- 拼音:tiǎn
 
- 动词 用舌头触碰或沾取东西。  【组词】:「舔嘴巴」、「舔冰棒」、「他被小狗舔得一脸的口水。」
 
- 拼音:tiǎn
 - ● 覥 - tiǎn  ㄊㄧㄢˇ -  ◎ 见“觍”。 
 
- 拼音:tiǎn
 - ● 錪 - tiǎn  ㄊㄧㄢˇ -  ◎ 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 拼音:tiǎn
 
- 形容词 惭愧的。《文选.左思.魏都赋》:「有腼瞢容,神惢形茹。」
- 动词 厚颜、不以为耻。《南史.卷六一.陈伯之传》:「将军独腼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 参见「腼腆」条。
 
- 拼音:tǐng
 
- 名词 田界、田间小路。《庄子.人间世》:「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唐.成玄英.疏:「町,畔也。」
- 名词 田地。《文选.张衡.西京赋》:「筱簜敷衍,编町成篁。」李善注引薛综曰:「町,谓畎亩。」,
- 名词 地名用字。如台北市的西门町和东门町,国内云南省的畹町镇。
 
- 拼音:tǐng
 - ● 娗 - tǐng  ㄊㄧㄣˇ -  1. 妇女子宫脱出的病。 -  2. 修长美好。 
 
- 拼音:xiān
 
- 名词 挖土的器具。《说文解字.金部》:「銛,臿属。」汉.王充《论衡.幸偶》:「或为剑戟,或为锋銛。」
- 名词 捕鱼的器具。《广韵.平声.盐韵》:「銛,《纂文》曰:『铁有距,施竹头以掷鱼,为銛也。』」
- 名词 姓。如宋代有銛朴翁。
- 形容词 锋利、锐利。唐.元稹〈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结盟金剑重,斩魅宝刀銛。」《聊斋志异.卷二.红玉》:「一短刀,銛利如霜。」
 
- 拼音:zhěn
 
- 动词 扭转。《说文解字.糸部》:「紾,转也。」《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
- 动词 纠缠、纠结。《淮南子.本经》:「菱杼紾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