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出《吴召儿》中的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样描写的好处.并说说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一望这座山,我们的腿都软了,我们不知道它有多么高;它黑得怕人,高得怕人,危险得怕人,像一间房子那样大的石头,横一个竖一个,乱七八糟地躺着。一个顶一个,一个压一个,我们担心,一步登错,一个石头滚下来,整个山就会天崩地裂、房倒屋塌。她带领我们往上爬,我们攀着石头的棱角,身上出了汗,一个跟不上一个,拉了很远。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天黑的时候,作者来到了神仙山.他从山脚下看神仙山,十分害怕.因为它实在是太高了.通过作者对神仙山上的巨石的描写,可以体会到神仙山的险峻和陡峭.这样描写的好处是可以清楚的让读者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体会到作者的心情.通过作者对吴召儿的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经常上山,爬起山来一点也不费力气,到是很平常. 在兵荒马乱中吴召儿从容不迫地换上一件红棉袄,在爬山途中尽管山“黑的怕人,高的怕人,危险的怕人”吴召儿却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上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从中体现出吴召儿是一个勇敢 坚强 无畏的抗日女英雄. 2.慕江吟前两句写的是什么的景色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副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现了乡村生活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生活趣味。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只两行词句,便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的潺潺小溪、翠绿的小草和低矮的农家茅屋,人物活动的场景生活气息浓郁。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软侬温婉的吴语悠悠传来,老公公和老婆婆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显得温柔有趣,而且话语中互相取笑,开着老夫妻之间的玩笑。 老夫妻精神愉快,生活安详,读来让人觉得温情无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两句逐一描绘家里三个孩子不同的表现:大儿子--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小溪东边的豆子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儿子在小溪边趴着剥莲蓬玩。 诗人把重心放在卧剥莲蓬的小儿子身上,刻画了他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形象,表现了他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神情。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也许生活并不富裕,却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各得其所,心态平和,最小的孩子悠闲自在,恣意享受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一切,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生感慨,感慨生活原来可以这样惬意这样美好!“卧”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在艺术构思上,全词紧紧围绕小溪布置画面,依次描写人物活动。从词意看,小溪是纲,其余场景是目。 茅檐靠近小溪,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句连用“溪”字,使得画面布局紧凑。景物描述中的“溪”字,在全词的结构上起着统领的关键作用,使全词意境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3.马诗前二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一匹马 大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皑皑白雪,燕山山头的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空中,什么时候才能带着黄金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上驰聘建树功勋。 4.绝句(迟日江山丽)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绝句》描写了以下景物:明丽的山水、徐徐的春风、馨香的花草、潮湿松软的春泥、筑巢的燕子、温暖的沙滩、恬然静睡的鸳鸯。 《绝句》 唐代 杜甫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扩展资料: 《绝句》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当时政治黑暗,毅然辞官,一路西下,经秦州、同谷等地来到四川成都,居于浣花溪畔。并在那里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期间与严武结交甚密,严武荐其为剑南节度使蜀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袋。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以排律、五言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 杜甫一生写诗4000多首,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其诗深刻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疾苦,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所以他的诗被后世成为"诗史",他本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句二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