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夏衍的资料和小草的诗句有的说下 有多少要多少网上刷也可以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族,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二、谁有赞颂夏衍的诗歌,来几首1930年4月夏衍与陶晶孙在上海 一、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30年代,是现代中国话剧人才辈出的时代,夏衍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一个。 1、生平:夏衍(1900--1996)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1920 年留学日本,并深受国内革命浪潮的影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夏衍回国,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并先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无论戏剧、电影、散文、杂文、随笔、政论、报告文学、翻译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他光辉的一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2、早期创作 夏衍的戏剧创作始于1935年,并主要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所以他的剧作在题材上几乎都和抗日有关,围绕着特定的时代、社会和人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追求一种生活化和抒情性的情调。 处女作、独幕剧《都市的一角》,发表于1935年《文学》杂志,曾经风行一时。 描写的是一个19岁的舞女,因为无力拯救负债的情人而自尽的故事,反映了悲剧时代中国人民生活的艰辛。 "讽喻史剧"《赛金花》:1936年,夏衍又创作了轰动一时的"讽喻史剧"《赛金花》,用漫画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权者的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求荣的政策。 剧本以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为背景,通过妓女赛金花的种种遭遇,反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描绘了国势衰弱的清王朝丧权辱国的丑行。赛金花是一个普通妓女,因为偶然的机遇在一个悲剧的时代串演了一个角色。 当城破家亡帝国主义侵略者肆意杀掠的时候,身负国家重任的朝廷命官一个个成了阶下囚,纷纷来走赛金花的门路,以求苟全性命,连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也不例外,为了讨好主子早日缔结和约,也拜倒在赛金花的门下,可是当帝国主义者走后,一帮官僚政客们再次统治了北京城的时候,却认为天下罪过之大,莫过于赛金花"跟红毛子睡觉",而忙忙地把她赶出了北京城。剧中的左侍郎徐大人说:咱们中国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靠女人来解决问题的事情,本来是不稀奇的。 一句话就说破了这个反动政权腐败、昏庸的本质。虽然该剧有一定的现实讽喻意义,但是由于对以一个女人凭借色相挽救民族危亡的屈辱情节缺乏鲜明的臧否态度,对赛金花有一定的同情,再加上评论界的一些有时分寸的赞扬,所以影响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1983年夏衍拍摄的电影《秋瑾》 历史剧《自由魂》:不久,夏衍又创作了历史剧《自由魂》(后改名《秋瑾》),选取了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徐秋瑾短暂一生中的片断,展现了她以身殉志的悲壮历程。和《赛金花》不同的是,该剧是以积极的正面主人公为榜样,高扬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革命气概。 戏剧创作的转变:夏衍在回顾他的创作道路时曾经说过,他早期创作的独幕剧《都会的一角》,多幕剧《赛金花》《秋谨传》,都是"很简单的把艺术看作是宣传的手段",为了"在那种政治环境下表达出一点自己对政策的看法",如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的媚外求荣,写《秋谨传》是为了所谓的"忧时愤世",因此,这些剧作虽然已经显示出夏衍的创作才能以及他戏剧风格的某些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直到学习了曹禺的《雷雨》和《原野》,才懂得了"必须写入物、性格和环境",因此,从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开始,他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即从席勒化向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他开始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把当时时代特征反映到了剧中人物的身上。 但在具体怎么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夏衍又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 3、《上海屋檐下》 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手稿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因此,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写过三个剧本,但却仍然坚持《上海屋檐下》是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主题:剧本描写的是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平凡的、令人诅咒的生活,通过五个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运,揭示社会内在的矛盾,展示了抗战前夕的郁闷时代气氛。 作品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遭遇为中心线索,以其左邻右舍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 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在上海东区常见的弄堂房子中间展开,剧情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匡复是革命者,杨彩玉是同情革命背叛家庭与匡复结合的勇敢女性,生有女儿葆珍。 八年前匡复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音讯全无,被捕前交代他的朋友林志成照顾他的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因误传匡复牺牲,在得不到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为了生活,杨彩玉和林志成日久产生感情而同居。 但是八年后,抗战前夕国民党被迫释放政治犯,出狱后的匡复突然出现在妻子、好友面前,三个人同时陷入了一种令人难堪的尴尬境地、和无法解决的情感矛盾之中。 匡复面对既成事实,心里非常矛盾,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 三、夏衍有什么有名的诗句啊剧作家,散文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去日本留学。 1927年加入中国**。后参加左联,并从事进步电影的开拓与领导工作。 抗战期间主办《救亡日报》等。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局局长、中国影协主席、文化部副部长。 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电影剧本《狂流》、《春蚕》、《风云儿女》,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秋瑾传》等。有《夏衍选集》。 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