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官员路过的诗句

1.形容好官的诗句

1.有人作十字令来赞美公正廉明的好官: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三思后行,四方赞誉,五湖四海,六神镇定,七情安然,八路作风,九泉无愧,十分可贵。”

此令真可为干部的座右铭.

2.肇庆包公祠内有一首包拯所写的诗,该诗镶嵌在端州区沙街尾包公祠正殿所面对的一幅照壁上,字体巨大,十分抢眼。诗的题目是《题端州郡斋》。全诗现状如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

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这首诗以“修干”、“精钢”喻公正、廉洁的好官,他们崇高、正直而且刚强不屈,终将成为国家的栋梁;又以“鼠雀”、“兔狐”喻贪财、仗势的恶吏,他们有财可贪则喜,无势可恃则愁

2.有没有一首诗形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古诗

狐鼠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3.有关“行人路过”的诗词有哪些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唐)——杜甫《兵车行》 赏析: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起频繁进攻,久攻不下,兵将折损大半。

朝廷大举征兵。民众听闻云南多瘴气,未战而亡者十之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下令强制捕人充军。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2、行人方倦役,到此似还乡。流水来关外,青山近洛阳。

(唐)——司马札《宿寿安甘棠馆》 赏析:漂泊和流浪,对于农耕文化的中原而言是一种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远行并不是追慕的生活理想,叶落归根才是期盼的人生归宿。对对于“行人”而言,疲倦感是挥之不去的,只有“还乡”才是解脱。

诗人夜宿寿安,犹然升腾一种好似家乡感觉,“关外”和“洛阳”两个地名极具代表性,一处代指极远,一处代指家乡,并且具象化的表示了两地的天涯路远。昭示“行人”的漂泊之苦。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赏析:语言通俗,画面情景跃然纸上。也是大家都很熟知作品。

杜牧诗中的“行人”心境凄迷纷乱,与时节、细雨一同勾勒出一幅融情于景的清明图画,凄惋哀怨行色匆匆。通过后两句转折,将牧童换为前景,杏花村作为远景,“行人”终究是行人只是背景中仿佛虚化的部分,只是路过。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构思别致,比喻巧妙。用眼波和眉峰比喻山水,将送春和送别交织在一起。

这里的“行人”是离别之人,既是对离别的无奈又是对好友的衷心祝福,愿好友与春光同在。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写过一句“适逢其会,猝不及防

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5、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赏析:同样是送行之作,离别相似而离绪万千。苏子是我及其崇拜的古学者,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又兼修百家,集儒道佛思想大成。

纵然深处逆境也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本作之中苏子得失两忘、万物齐一,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彼此世界的“行人”。

6、行人莫问当年事,古国东来渭水流。(唐)——许浑《咸阳城栋楼》 赏析:古今游子羁旅过客还是不要所闻当年的秦汉兴衰,故国不再,只有渭水如同昔日常流不止。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有一段“趁着我年少的美妙时光,能对你好一些。后来发现,只有不再年少,才有了对你好的能力。

可是这时候,你已经不在了”。时光这个东西往大了说岁月前行不是人力可以阻止,往小了说疏忽一瞬就会错过不再重来。

也许对于许浑大家不太了解,但是有一说法“清明时节雨纷纷”本是许浑作品,由于南唐编《千家诗》误录到杜牧名下,这也是诗词界有待考证的争论。 7、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李忱《吊白居易》 赏析:唐宣宗李忱为诗人白居易而作的吊唁诗,君王为文人臣子吊唁又作诗文,在古代算是比较罕见,正是因为罕见,更表达了唐宣宗对白居易的认可和欣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白居易的卓越才能。

白居易的是个文章诗赋广为传诵,每一个行人都吟咏其作品,宣宗更借用行人的表现,表达自己吊唁亡人的悲伤哀痛。 8、欲将归言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明)——陈霆《踏莎行·晚景》 赏析:欲问行人,行人已经不在。这首词并无新奇也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这个情景让我想到这样的情节“猪头说:那时候,做家教赚了点钱,想去还钱给被偷的女生,让她宣布,钱不是燕子偷得。

结果等我赚到费用,那个女生居然转学了。”。

4.形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古诗有哪些

1、《卖炭翁》,唐代:白居易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2、《咏田家》,唐代:聂夷中

原文: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翻译: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3、《田家》,唐代:聂夷中

原文: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翻译: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4、《仓官鼠》,唐代:曹邺

原文: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翻译:官府粮仓里的老鼠,肥大得像量米的斗一样,看见人来开启粮仓也不逃走。守卫边疆的将士没有粮食,辛劳的老百姓正在挨饿,是谁天天把官仓里的粮食送入你们这些官仓老鼠嘴里去的呢?

5、《轻肥》,唐代:白居易

原文: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翻译: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5.有关行人路过的诗词

黑天夜幕微垂

我静静的走在街上

看着远处的灯火繁华

影影绰绰里

行色匆匆的人由远而近

再远了

变成模糊

再不见了

莫名的一种伤感油然而生

到底该怎么选择

何去何从

远方灯火扑朔

我竟然有些迷惘

走在这个世界的边缘

你见或者不见

在身边的来来往往里

总有太多的人

走过路过

近了远了

而在我们的故事里

每一天都是

数不清的匆匆

擦肩而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