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地名的诗句(标出地名)1.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 --《送范舍人还朝》宋. 陆游 2.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劝我酒》唐. 白居易 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兵车行》唐. 杜甫 4.山西豪杰归囊牍,渭北风光入酒杯。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宋. 王安石 5.关下险固凭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 --《漫兴》元. 王冕 6.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归。 --《湖南曲》唐. 崔国辅 7.很傍索传马,偬动出安徽。 --《咏傅岩监祠》唐. 梁载言 8.君在浙江东,荣驾方伯舆。 --《和除夜作》唐. 白居易 9.结根在贵州,蠲疾传古方。 --《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唐. 权德舆 10.自言家住云南北,知是遗尘几世孙? --《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宋. 陆游 登幽州台歌 邱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晚次鄂州 卢伦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描写景物的古诗并加注释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释义; 绿树的树阴是那么浓郁,夏季的白天又是那么悠长;层叠的楼阁亭台,把自己的倒影映入了清澈的池塘。 一阵微风悄悄地吹过,水晶帘儿轻轻地晃动,满架繁花似锦的蔷薇,使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解】:1、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2、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3、云罗:云片如罗纹。 【韵译】: 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 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 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 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 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 我寄希望于万里云中,那只孤雁。 【评析】: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 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红楼隔雨”与“珠箔飘灯”二句,简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3.古诗中描写地名的诗句要5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 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 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 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 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 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 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 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 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 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 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 现在且由我。 4.关于描写优美风景的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冬风御柳斜。 -----韩翎《寒食》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佚名《杂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李白《春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李白《子夜夏歌》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指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许浑《早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之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崇惠崇春江晚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关于地名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___京口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3、不识__庐山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朝辞__白帝__彩云间,千里__江陵__一日还。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杏花村_ 6、朝辞 白帝 彩云间,千里 江陵 一日还7、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 下水如天。 8、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无故人。 (阳关)10、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1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13、姑苏 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14、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 杏花村 。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6.描写地名的诗句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7(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3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1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山) 3.孤帆远影碧空近,惟见长江天际。 (黄鹤楼)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 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 7.描写景物的古诗并加注释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释义; 绿树的树阴是那么浓郁,夏季的白天又是那么悠长;层叠的楼阁亭台,把自己的倒影映入了清澈的池塘。一阵微风悄悄地吹过,水晶帘儿轻轻地晃动,满架繁花似锦的蔷薇,使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解】:1、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2、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3、云罗:云片如罗纹。 【韵译】: 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 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 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 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 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 我寄希望于万里云中,那只孤雁。 【评析】: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红楼隔雨”与“珠箔飘灯”二句,简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8.有哪些描写中国景观的诗句 并注明写的是哪里秋游黄山 --山水人 天都种莲花, 松播石柱芽。 日出光明顶, 天海披晚霞。 奇峰随处立, 秀柏尽挺拔。 云海绕群峰, 变幻无人遐。 每步皆风景, 游人四海涯。 待到十年至, 依来赏松花。 天都峰和莲花峰紧密的依傍在左右,好象天都上的莲池盛开着莲花,远处的石柱峰象长出的松芽,那肯定是迎客松播下的种子。光明顶上是日出最好最好景观点,这里曾多次出现佛光普照,天海这里作为云海中心点,是观看云海的好地方,晚霞满天的云海更是甚为壮观。在黄山上到处是奇峰怪石,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正等着各位游客帮起名字呢,因为黄山的陡峭险,松柏只有一面茂盛的特点,但是英姿挺拔,这就是黄山松的精神。层层的云海围绕着山峰,每个角度都会有让人无法预料的景致。其实在黄山上,每步都是风景看不够,怪不得游客来自五湖四海。我想十年将是再次拜访黄山的时候了(也许更短),依然来看黄山松开花绽放的风景。 《夜西湖》 ---山水人 桂香淑女迷, 夜光苏堤睡。 峰塔方景好, 金山远方对。 许白千古情, 莫怪宋帝怜。 不求红颜媚, 只为西湖醉。 八月桂花香香阵阵,让很多绝色的佳人为此陶醉,在夜光下的苏堤已经没有白天那么热闹了,这时的雷峰塔(后来修建的)却正是景色最漂亮的时候,霓虹闪烁,分外漂亮,可是金山寺却远隔几百里的镇江。说到这里谁不会想起许先和白蛇的千古恋情,这里是情感浓重的地方,就不要责怪南宋的皇帝是那么可怜了。其实并不是为了这里的美女而花天酒地,其实还是留恋西湖之美才是真正的理由。 9.描写景物的诗句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游,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初春小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江南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3)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韩愈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9)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1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参考资料:景物诗全集 10.描写景色的诗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