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可法的诗句偶成 逸兴豪情岂易降,试评今古有谁双? 近来学得持雌诀,镇日无言独对江。 忆母 时督兵白洋河 母在江之南,儿在江之北。 相逢叙梦中,牵衣喜且哭。 燕子矶口占 时奉诏剿左兵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六安署病中中感怀 待理犹繁苦抱疴,公余侧枕唤如何。 民饥由已嗟艰食,兵悍逢人欲弄戈。 抚字无能先布德,催科宁忍复为苛。 白云交瘁燕山下,国手谁怜妙剂多?寿彭云举先生九十 传经伏氏齿相当,系出钱铿世更长。 岭外政成垂雨露,淮南书就挟风霜。 生同文佛初临日,居是回仙四至乡。 教得梨园歌舞艳,坐看人代变沧桑。寿某 流星园内岁华垂,鹤发双双进寿卮。 种秫有田堪啸咏,扶藜无事任委蛇。 齐眉笑指山容老,绕膝惊看国士奇。 最喜恩波春似海,辉煌紫诰下彤墀。送管城斋少宗伯同年归里 长干秋老落潮初,一棹秦淮碧玉蕖。 独向新亭挥泪别,江南惟有管夷吾。 2.史公祠的提诗郭沫若曾经给史可法提过一首诗: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火贡”即“火炮”,“铁火贡”是指史可法所造的一尊铁炮。 郭沫若曾题诗盼归,史可法纪念馆陈列着这门铁炮的拓本。一旁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为纪念史可法诞辰360周年而题的一首诗,为七言古绝,诗曰:“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 梅花岭下遗香在,铁 何时返故邦?” 扬州文史专家刘立人分析道,此诗首句,是化用史公死守扬州的著名誓言“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改“城”为“国”,自非随意而为之。 扬州,江北重镇,南京门户。时黄、淮两道抗清防线因权奸掣肘、汉奸叛卖,相继失守,徐州、泗州两座重镇相继陷落,孤城扬州成了抗清最后一道江防重镇,也成了南明弘光政权的最后一道屏障。 所以此时扬州城的存亡,实质上关乎国家的存亡。 改一字,更显史可法所统率的扬州保卫战的重大意义;改一字,也更表明诗人对民族英雄爱国精神的敬仰。 此炮背后所藏史话 刘立人称,史公善于监造铁炮,清戴名世《扬州城守纪略》谓:弘光元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大兵攻愈急,公(史可法)登陴拜天,以大炮击之,大兵死者数千人。 ”几与守城军人数目相当。 予清兵以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史公所监造的铁炮其功至伟。 清同治年间,史公七世裔孙史兆霖,在整修经咸丰战火残毁的史公祠时,得知安徽芜湖鸠江书院存有浚濠所得史公遗炮一具,喜不自胜,亟想“移置祠宇,以光先烈”,乃通过种种关系,得以由水路用船运回。 《史忠正公遗炮图记》载有运炮时的一段神话:“奴子载炮,舟次(到)黄天荡,暴风忽作,邻舟多倾覆,奴子怀《图记》落水,攀舟呼救,觉炮身倍重,舟得镇压,幸保无恙,既而登舟,《图记》尚未湿,其为公灵之默佑,何疑焉。须臾风定。 载炮抵扬,置之祠内,遂于墓侧建亭,以为尊藏之所。 ” 史兆霖以为“在他人摩?饰锴疑矗颍ǹ觯┱琢匚عÖ嵴撸把鱿刃停朗匚鹛妫ǚ掀焙稳缫玻 ? 此炮何时回归故邦 刘立人称,岂但史可法后裔珍爱此炮,扬州人亦是如此。 不幸的是,日寇侵华,扬州沦陷期间,日军把梅花岭列为“禁区”,不仅对史公祠大肆破坏,还把此炮掠去日本。 此炮迄今未还故邦! 这是扬州人民心中的一大遗憾,这是扬州人民心头的一块隐痛!扬州解放的第二年,人民政府即着手整修被破坏的史公祠墓,为略补失炮之憾,乃将拆旧城时在南门一带挖出的许多铁炮弹,排列于墓道旁的花台上。 刘立人最后说,这门铁炮反映了史公善于监造铁炮,为孤忠亮节的崇高境界尽了最大的、最后的力量。 3.关于岳飞 文天祥 史可法的资料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南明朝廷諡之忠靖。清高宗追諡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4.形容自己可以为别人而牺牲性命的之诗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 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5.形容自己可以为别人而牺牲性命的之诗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