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拜师的诗句1、常与师徒同苦乐 唐 白居易 《送陈许高仆射赴镇》 2、乐与师徒共 唐 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 3、以练舟师徒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练渎(云吴王开以练》 4、门是祖师徒 唐 齐己 《独院偶作》 5、师徒百万哗喧 魏晋 曹丕 《董逃行》 6、西竺师徒果有魔 宋 陈舜俞 《寄姑苏智肱钱塘文捷二上人》 7、武侯於此济师徒 宋 郭思 《剑门》 8、且可按甲休师徒 宋 刘克庄 《四和》 9、师徒气扬扬 宋 梅尧臣 《依韵吴冲卿秘阁观逸少墨迹》 10、适观争国誓师徒 宋 石延年 《首阳》 11、乌合师徒空百万 宋 王禹偁 《仲咸见予一百六十韵赋诗相赠因以四韵答之》 12、十万师徒关外聚 宋 王之望 《再和》 13、师徒虽不多 宋 袁燮 《安边》 14、师徒多遁巡 明 郑善夫 《赠道夫(三首)》 2.表达师傅对徒弟帮助的诗句有哪些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寻雍尊师隐居》 唐代: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3、《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七绝·师恩难忘》 佚名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5、《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3.关于“拜师”的诗句有哪些1.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 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1)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2)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 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4.有没有什么诗可以表达徒弟对师傅的感谢的,是什么诗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寻雍尊师隐居》唐代: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3、《己亥杂诗》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七绝·师恩难忘》佚名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5、《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代: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5.赞美师傅的诗词赞美老师的诗句大全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1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郑燮 11、圣人无常师。——韩愈 12、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1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 15、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白居易。 6.描写老师的诗句有那些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圣人无常师。 -----韩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7.关于“拜师”的诗句有哪些1.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 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1)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2)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 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 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 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8.关于师徒的诗句有哪些一《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赠萧山彭少府》 唐代:方干 作尉孜孜更寒苦,操心至癖不为清。 虽将剑鹤支残债,犹有歌篇取盛名。 尽拟勤求为弟子,皆将疑义问先生。 与君相识因儒术,岁月弥多别有情。 三《进学解》 唐代: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四《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五《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