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要快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六合已横扫,何须地下军?干戈区宇息,图匕梦魂惊。 嗣子鹿迷马,遗尸臭杂腥。徒凭黔首力,奇迹世无伦。 这首题作《咏秦始皇兵马俑》的五律,是我于1982年参观兵马俑时的即景之作。我不大做旧体诗,那阵子因为读聂绀驽的《三草》受了传染而效颦。 我曾将此诗抄示绀驽,承他谬赏,说咏史诗写到这样也很够味了。不瞒读者说,我自己也认为写得还不错。 瞧,我这人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假谦虚。 在这之前,1979年我还作了一首七律《咏秦史》,那是因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供职,审读一部评论秦史的书稿,此稿可用可不用,当时稿挤,就割爱退还给了作者;似乎对作者有那么一点歉意吧,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退稿信,附去了这首诗。 以后又写了一篇《咏史三首并跋》的短文,《咏秦史》便是三首中之一。短文收在拙集《画虎十年》里,那诗道: 鲍鱼臭乱祖龙尸,巧设机关鞠李斯。 驯致嗣君迷鹿马,遑论黔首竭膏脂!防微杜渐真难事,吹齑惩羹莫笑痴。勘破因缘寻响应,不忘前事即先知。 这诗是应和着那部书稿的内容而发的,开头两联和《咏秦始皇兵马俑》的颈联意思相同,“防微杜渐”以下指赵高渐次窃权,使秦朝局面不可收拾,隐指当时刚过去的“四人帮”弄权。咏史大抵要关合现实,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很惹得后人议论纷纷的历史人物,历来毁多而誉少。咏史诗中,有名的如李白这样的旷达之士,在《古风·三》“秦王扫六合”一首中,前半首盛赞其雄武,后半首也谴责其暴虐和求仙的荒愚,更不说许多正统文人的议论一味归罪了。 可是也颇有些对历史有卓识的学者对秦始皇做了相当肯定的评价,甚至颂之为“千古一帝”。近代学者如章太炎,就作过《秦献记》、《秦政记》等篇,对秦始皇做了正面的论断,说秦政功大于过。 但综观之,在秦派毕竟不是主流舆论。 使秦始皇负千古暴君恶名的是儒家,儒家又恰是汉代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统治性的学派,儒门子弟几乎是全体知识分子的代称;而儒家在秦始皇统治下最为倒霉。 讲秦始皇的暴政,首举的是焚书坑儒。焚书,焚的是儒家经籍;坑儒,坑的是六国儒生。 这口气憋了几千年,使成了知识分子主流的儒家永远记恨,咒骂秦始皇是千古第一暴君就势所必至了。 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起,历代论秦史咏秦史的诗文,总是坏话多好话少。 大抵愈是正统亦即愈是迂腐的儒生,对秦始皇的谴责便愈发苛厉。刚才看到一条河北正在修缮长城的消息,就顺便来谈历来关于秦始皇修长城一事吧,便有不少颇背公允的评价。 最普通的是发些“在德不在险”一类的空论,讥斥秦始皇造长城之徒劳,而不顾当时抵御匈奴入侵的实际战争需要。须知在古代冷兵器对垒的战争条件下,城崭防御是管用的,对付惯用骑兵驰的胡人入寇尤其有效。 中土主要战力是步兵。如无城垣设防便不得了。 这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可是为了要苛责秦始皇,常识也顾不得了。古代通信落后,不像今天一个电话或发个手机短信就可联系,城堞上举烽火示警或发号令也是当时条件下的必需,除非你不要保境安民,听任人民生命财产遭外敌损害。 否则,筑长城何罪之有? 长城还有另一种良性效应恐怕不大为人所注意,这是我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遣发到宁夏时亲历目见的。在甘肃、宁夏一带边塞,长城已经塌圮,留下了一段一段的断垣。 十分显眼的是,凡有城墙存在之处,墙内畦町成行的绿色可耕地,墙外则是荒砂乱石,寸草不生。可证这是不起眼的城墙挡住了塞外的风沙,给居民造成了生息养殖的环境,原来这长城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功劳。 咏秦史的诗涉及长城者很多,有一联句意颇“光新”的诗常在我脑中闪过,那是我少年时读袁枚《随园诗话》留下的记忆。诗为袁枚同时人所作,诗人的名字忘了,袁枚是欣赏诗句的誓跋而录入诗话的。 那两句是:“项刘生长长城里,枉用民膏筑万里。”乍一读,这两句确很俏皮:您陛下是为了保卫秦王朝的万世基业修筑长城的,可是灭您江山的项羽、刘邦却偏是长城内生长的人,陛下您白费劲了!(袁枚录在《随园诗话》里的,我还记得另一联,调门和提到长城的一联相同:“诗书何苦遭焚劫,刘项都非识字人。” )但仔细一推敲,却是没话找话的东拉西扯,或四文不对题。造长城是为了御外侮,原意就不是对付境内的造反。 造长城和防内患是根本不搭界的两码事,一个政权垮台,原因多多,该垮的不造长城也要垮,唐亡宋灭,这两朝何曾造过长城来? 再一深探,则人们之所以忽然要议论起某件史事来,大抵是由于现实的刺激,选择的历史人物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召唤亡灵”,是为现实的需要找对象。袁枚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慑于和愤慨于雍乾两个暴君的虐政,特别是频兴的糟践知识分子的文字狱,于是选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来指桑骂槐地作曲折发泄的对象。 诗人们这样干或许是自觉的,也或许是并不自觉。这事有点微妙,只有写诗的人自己心里有数。 谈历史总是为现实刺激而发,鲁迅《准风月谈》中有《华德焚书异同论》一篇,也因纳粹头子希特勒的焚书。 2.描写秦国的诗《诗经·秦风·小戎》 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夺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 《小戎》所写内容,虽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但不等于说本诗就是直接赞美秦襄公,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 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 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原 文 译 文 小戎俴收1, 轻型战车浅车厢, 五楘梁辀2。 五条皮带扎辕上。 游环胁驱3, 马背有环胁有扣, 阴靷鋈续4。 引车带环白铜镶。 文茵畅毂5, 虎皮褥子长车毂, 驾我骐馵6。 花马驾车白蹄扬。 言念君子7, 思念夫君人品好, 温其如玉8。 性情温和玉一样。 在其板屋9, 他去从军住板屋, 乱我心曲10。 使我心乱真惆怅。 四牡孔阜11, 四匹公马壮又高, 六辔在手12。 手中缰绳攥六条。 骐骝是中13, 青马红马中间驾, 騧骊是骖14。 黄马黑马两边跑。 龙盾之合15, 龙纹盾牌双合起, 鋈以觼軜16。 内侧辔绳铜环套。 言念君子, 思念夫君人品好, 温其在邑17。 温馨但恨边邑遥。 方何为期18? 几时才能回家来? 胡然我念之19! 怎能想他不心焦? 俴驷孔群20, 四马合群披甲轻, 厹矛鋈錞21。 三棱矛柄套铜镦。 蒙伐有苑22, 盾牌上面绘鸟羽, 虎韔镂膺23。 虎皮弓囊雕花纹。 交韔二弓24, 两弓相交插囊中, 竹闭绲縢25。 竹制弓架缠紧绳。 言念君子, 思念夫君人品好, 载寝载兴26。 睡下坐起心不定。 厌厌良人27, 温良文静我夫君, 秩秩德音28。 明慧有礼传美名。 注 释 1.小戎:兵车。 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俴(jiàn剑)收:浅的车厢。 俴,浅;收,轸。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 2.五楘(mù木):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古文作X。 梁辀(zhōu周):曲辕。3.游环:活动的环。 设于辕马背上。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 4.靷(yìn印):引车前行的皮革。鋈(wù误)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 鋈,白铜;续,连续。5.文茵:虎皮坐垫。 畅毂(ɡǔ古):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6.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馵(zhù住):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7.言:乃。君子:指从军的丈夫。 8.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 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 10.心曲:心灵深处。 11.牡:公马。 孔:甚。阜:肥大。 12.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 13.骝(líu留):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14.騧(ɡuā瓜):黄马黑嘴。 骊:黑马。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 15.龙盾:画龙的盾牌。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 16.觼(jué决):有舌的环。軜(nà纳):内侧二马的辔绳。 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17.邑:秦国的属邑。 18.方:将。期:指归期。 19.胡然:为什么。 20.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 孔群:群马很协调。21.厹(qíu求)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 錞(duì队):矛柄下端金属套。22.蒙:画杂乱的羽纹。 伐:盾。苑(yūn晕):花纹。 23.虎韔(chànɡ唱):虎皮弓囊。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 24.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错;韔:用作动词,作"藏"讲。 25.闭: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 绲(ɡǔn滚):绳。縢(滕):缠束。 26.载寝载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27.厌厌:安静柔和貌。 良人:指女子的丈夫。28.秩秩: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 德音:好声誉。 3.谁能写个描写秦国宫殿咸阳宫的句子朋友,我来告诉你答案!“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的宫殿门阙、楼台周阁,千门万户,座落重重.在秦始皇仿作的六国建筑里居住着诸侯国来的“妃嫔媵嫱”,佳丽绝艳,显现着一代的强盛与繁华.秦末,竟毁在项羽一把大火之中.难道当时天帝醉了,失却了对秦地美丽山河的关照!“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清银河,横天流不息.”“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秦咸阳宫的面积:故宫0.73平方公里唐大明宫3.3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故宫汉长安城有6个大明宫大秦咸阳宫的整个规模相当于近百个汉长安城的规模也就是说秦咸阳宫相当于2400个故宫。 4.描写秦宫的诗词秦宫诗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七古】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曾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5.关于“咸阳”的诗句有哪些1.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2.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3. 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4.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释义:咸阳的宫殿门阙、楼台周阁,千门万户,座落重重。 出处:李商隐的《咸阳》 赏析:咸阳的宫殿门阙、楼台周阁,千门万户,座落重重。在秦始皇仿作的六国建筑里居住着诸侯国来的“妃嫔媵嫱”,佳丽绝艳,显现着一代的强盛与繁华。秦末,竟毁在项羽一把大火之中。难道当时天帝醉了,失却了对秦地美丽山河的关照! “天帝之醉”原来有个故事。据说,秦穆公有一次长睡不醒。七天之后,突然睁开眼,他对身边的人讲:他觐见了天帝,天帝也非常高兴。不但让他欣赏了“钧天广乐”,还在酒醉未醒时,把“金策”也赐给了他。所以秦国才能据有山川秀美的关中。 5.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释义: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出处: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咸阳值雨》 赏析: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6. 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释义:咸阳是秦朝帝王所居住的地方,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变化。 出处: 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咸阳览古》 赏析:本诗描写主人翁游览古咸阳对古人的一些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