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随意的诗句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有典故。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3、江村即事 作者:司空曙 (唐代)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4、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 《菜根谭》。 2.表达随意的诗句有哪些1,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野老歌》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2,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3,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4,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6,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野望》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7,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其一》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其三》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10,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 其四》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3.描写唐宋诗词的心境的随意语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王勃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王湾潮水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家宽阔,在江上只有我在这一叶舟,江上顺风航行,那,就会疾驰而去,这句是王湾在离开家乡之后,在路上的情景,一方面,孤舟显得很孤单,但是,这样的景色,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微风吹来,船帆满起。 小舟奋力向前驶去。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的一切。 描写的视野开阔,动静结合,用了白描的手法,景致仿佛就在眼前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明月穿过松林填满了整个空间,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面流过。 一切都很安详,整洁,这句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只是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但实际上,这是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字里行间都是王维追求的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是人顺应天性,恬然自适。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 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上句,写出诗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友人毕竟离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划的淋漓尽致。 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若非友谊至深,能有此依依难舍的心态么?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7、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杜甫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源出灌县,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 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4.表现陶渊明随心而行的诗句一、前 言 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隐逸派的田园诗人。 中国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个性的,屈原以后便算是陶潜。梁、昭明太子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曾经替他作传记,序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 我一向欣赏渊明的安道苦节、辞采精拔,因此喜欢研究他的作品和风格,尤其他的诗,连苏轼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 」 论诗的家数该从「建安七子」,但读了他们的诗,只能看出「七子的诗风」,很难看出那一位的诗格。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从作品中发现作者个性的恐怕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两人,而陶诗尤为甘脆鲜明、笃意真古,因此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一百三十家当中,我特选陶渊明一人来加以探讨。 二、生平事略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2〉 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在这十年期间,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后一次是当县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渊明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去职,幽居达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请他当主簿,他不就任,宁愿在家乡,躬耕自资。 镇军参军期:隆安四年庚子,渊明作镇军参军,时二十九。 饮酒诗:「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建威参军期: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彭泽令期:义熙元年乙已,渊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 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 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爱萄、嗜酒、喜弄无弦琴、乐於耕稼,由於他是一个高雅旷达、任性自适的人,感情浓烈而笃於交谊,因此他的快乐,不是安逸中得来,完全从勤劳中得来。 三、时代背景 晋朝正是佛教盛行的时候,文人由厌世思想进而为超脱,故陶潜有释家思想。 他的性格,在儒、道、释三家中,经过了自己的溶解,运用当时的法语,於是造成他独特的思想,便是极现世主义的达观,不讲求将来,在他作品中流露得最微底的是连雨独饮:「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渊明本身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使他养成自然、现世与孤独的个性。 因为两晋社会是贵族社会,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只有贵族才有做大官的机会,否则就永远做小官。他时辍时续地做了十年幕僚,幸亏他的叔父陶夔在政治上略有地位,才援引他当了一名小邑,但当时兵乱频频,他本来就不愿做官,加上时局的动荡,不想离乡太远,就决定做彭泽令,但个性耿介的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诚按:萧统陶渊明传、乡里小人作乡里小儿),只做了八十天就挂印辞职了。 朱子语录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於晋宋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正是东晋偏安江南,胡人盘据中原;这时他热血满腔,胸怀猛志,崇拜的是田畴、荆轲之类的英雄。 在他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如杂诗、拟古诗)中,还常常流露出他这种少壮时代的奇情壮思。陶潜虽抱经济之器,想振复国。 5.唐宋诗词中描写“心境随意”的语句有哪些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王勃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王湾 潮水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家宽阔,在江上只有我在这一叶舟,江上顺风航行,那,就会疾驰而去,这句是王湾在离开家乡之后,在路上的情景,一方面,孤舟显得很孤单,但是,这样的景色,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微风吹来,船帆满起。 小舟奋力向前驶去。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的一切。 描写的视野开阔,动静结合,用了白描的手法,景致仿佛就在眼前。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 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明月穿过松林填满了整个空间,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面流过。一切都很安详,整洁,这句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只是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 但实际上,这是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字里行间都是王维追求的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是人顺应天性,恬然自适。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上句,写出诗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 友人毕竟离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划的淋漓尽致。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 若非友谊至深,能有此依依难舍的心态么?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6.终南别业 中表现诗人不刻意探幽寻胜,儿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终南别业 中表现诗人不刻意探幽寻胜,儿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的诗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写人的活动,具有浓郁生化气息的是(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宛然一幅天然山水画。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①颇好道②,晚家③南山⑧陲④。 兴来每独往,胜事⑤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⑥林叟⑦,谈笑无还期。 [编辑本段]注释 ①中年。 ②这里指佛理。 ③安家。 ④边缘,旁边。 ⑤美好的事 ⑥遇见。 ⑦老翁 ⑧即终南山 [编辑本段]文体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编辑本段]译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一】: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赏析二】: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