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小孩好学上进的古诗句

1.比喻小孩勤学上进的诗句

东晋 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唐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神童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白鹿洞诗二首

唐末诗人 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劝学诗宋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书院宋 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诗人尤袤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

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2.比喻小孩勤学上进的诗句

东晋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唐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神童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白鹿洞诗二首唐末诗人 王贞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劝学诗宋 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书院宋 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代诗人尤袤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3.有哪些关于少年儿童读书或学习的古诗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唐代:颜真卿 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李贺 释义: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书院》宋代:刘过 释义: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 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释义: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描写孩子努力学习的诗句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秦)孟子《易经》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诗》 7、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0、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11、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

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

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

“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E3%80%82。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