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历史的诗句洛阳故城 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2.描写历史的诗句洛阳故城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3.关于秦汉历史阿房女应该是虚构的,历史记载里没有其人。但若真有个类似的原型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秦始皇也是正常人,也会经历感情。 至于鲜卑,之所以比较平和是因为它的发展水平有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集团,无力南下。游牧民族的力量在于组织性,有组织则强大,无组织则一盘散沙。鲜卑在东汉时尚在部落时代,形不成强大的组织,只是散居。而且鲜卑发源地在偏东北方向,离东汉核心区比较远。而当魏晋以后鲜卑真正崛起,也就马上也就南下了。 至于匈奴跟蒙古人的族源关系,史学界还没形成定论,毕竟匈奴已经消失了,缺少有力的证据。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我个人接受这样的观点:匈奴是汉人对草原上所有部落的总称,因为那时也没有民族学家去研究各个部落的关系,只因为匈奴一统草原,就将其治下的所有人都称为匈奴,实际上当时的匈奴里有很多其他民族,东胡也被匈奴击破,其部落流散后有并入匈奴的,所以,当时的鲜卑、蒙古的祖先都有可能也处在匈奴之中,或者说“被匈奴”。 秦代崇尚的是法治,实行严刑酷法,自汉以后,历代崇尚仁治,仁者爱人,而不是以法去办人,所以自唐代起,国家制度中就有比较成熟的理性因素,因为人不是能随便砍头的,《永徽律》《唐律疏议》中的一些制度已经很人性化了。自宋以后,历代基本上都承袭《唐律》的精神,而且更加以完善,所以到清代司法体系已经很成熟了。 浅谈一点看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