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诗句中描写的柳树有“送别”的意思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埕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雍裕之的《江边柳》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罗隐的《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苏州柳【唐】白居易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长安新柳【唐】陈光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五月水边柳【唐】崔护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柳【唐】崔橹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新柳【唐】崔橹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堤上柳【唐】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3.关于杨柳送别的诗句1.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2. 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3. 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4.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5.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6. 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7. 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8. 杨巨源 【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9. 刘禹锡 【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0. 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4.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5.关于杨柳送别的诗有哪些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不过,诗人要写的并非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 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 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 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 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 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 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答案补充 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憔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 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6.有关杨柳的送别诗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不过,诗人要写的并非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