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荣氏家族的诗句

1.形容“家族”的诗句有哪些

1、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上阳白发人》白居易

释义: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2、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宋中送族侄式颜》高适

释义: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3、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晚霁中园喜赦作》储光羲

释义: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4、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送沈居士还太原》皎然

释义: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5、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哭胡十八遇》张籍

释义: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6、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把酒》白居易

释义: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7、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授马氏女诗》黄冠野夫

释义: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8、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奉使崔都水翁下峡》杜甫

释义: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9、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玩郡斋海榴》宋之问

释义: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10、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宿荥阳》白居易

释义: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11、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释义: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12、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杜甫《佳人》

释义: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

2.荣氏家族

无锡是江南颇为独特的一个城市。

3000多年以前的周代泰伯奔吴,立足梅里,把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荆蛮之地”,开风气之先。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资源枯竭而取名“无锡”。

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贯穿东西、交通便利,明清时期成为长江流域四大米市之一。 十九世纪中后期,沪宁铁路建成通车,与长江并驾齐驱形成了“大十字”的物流框架,极有利于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

一个日后给现代中国工商业造成了深远影响的家族就在这里诞生,这就是荣氏家族,就在无锡一个叫荣巷的地方。 翻开中国百年经济史,有一个家族可谓独领风骚,这就是荣氏家族。

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这样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是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财团的企业。” 一百多年来,“民族工商业先驱”、“民族商人”、“红色资本家”、“中华首富”等众多荣誉与称号接踵而至,荣氏家族就一直与时代同步,虽然几经沉浮,但依然不倒。

尤其是作为家族的奠基人——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更是这个家族的传奇人物,一起创造了一个家族的崛起与辉煌。 打工创业 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但到了荣熙泰(荣毅仁祖父)这一辈,家道已经衰落。

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

当时是1886年,比荣宗敬小两岁的荣德生在私塾学校读书,因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 荣德生却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分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

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这为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打下了业务基础。

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面粉”起家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

在那里他呆了整整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而国内面粉厂却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

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挑了这一良辰吉日破土动工,地点是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取名保兴,有保证兴旺的意思,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十七亩地皮、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 动荡岁月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这是荣熙泰留给两个儿子的遗训。

兄弟俩一直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并因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每当资金紧缺之时,沪上一些银行老板甚至会主动上门争相要求帮忙。 荣氏兄弟性格迥异,荣德生处事慎重,考虑周密,而荣宗敬则敢于冒险,做起事来很有魄力。

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这一年也是个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

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

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一百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将鸿丰二厂纱机及设备售与大安纱厂,他则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

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分散海外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 荣德生父子加深了对**的信任感。

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如今,荣氏家族已经有第五代了,除少数仍继续留在大陆,大都旅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和港澳等地。

在荣氏家族中,荣毅仁这一辈健在的已经不多,比较活跃的只。

3.描写家族的诗句有哪些

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

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

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

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

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

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

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

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4.描写“家族兴旺”的诗句有哪些

1、储光羲《晚霁中园喜赦作》 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涣汗发大号,坤元更资始。

2、张籍《哭胡十八遇》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

3、皎然《送沈居士还太原》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4、元好问 《瑞鹤仙·薰风□院宇》 算灵椿难老,蟠桃频见,两□蓬瀛便住。看家族叶叶金貂,凤池稳步。

5、鲍照《数名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6、李觏《名男曰参鲁以时喻之》内以保家族,外以扬名誉,高山在所仰,今人岂殊古。

7、宋琪《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贤良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

8、王禹《送朱九龄》三载奉甘饴,百钱饱家族。

9、张舜民《鲸鱼》大者不能容,小者又何益。却羡虾鱼辈,安然保家族。

10、黄冠野夫《授马氏女诗》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早早上三清,莫候丹砂熟。

《三代高吟》诗此集分为:爱国诗翁的人生畅吟——晚清举人高赞鼎(高士其的父亲)诗选,中国科普文学拓荒人的心灵放歌——高士其诗选,在五星红旗下成长歌唱——高学民(高士其的侄子、本诗集的编著者)诗选三部分,记录了高氏家族三代人在不同年代的不同经历和各自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诗集从一个侧面映射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历史沉浮和沧桑巨变,表达了祖孙三代

诗人坚贞的民族情操、浓烈的爱国情愫、广阔的人生情怀、深厚的诗词情缘。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chaxun/shiju/%E5%AE%B6%E6%97%8F

5.荣氏家族的家族历史

荣家的老家在无锡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

其祖先种稻植桑,以忠厚传家,于明代正统初年从金陵迁来,形成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建镇。现在的荣巷已经并入市区,但仍保留了一条约400米长的老街,沿街还有150多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

荣氏鼻祖,荣启期(前571——474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汶上县北)人,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卒于周元王二年(前474年),终年98岁。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县西),因以为姓氏”。

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山东汶上,古称中都),是为鲁宗之始”。荣启期为叔公后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

曾为孔子师。后孔子初仕之地就是中都汶上,担任中都宰。

荣宗敬的祖父荣锡畴(1823-1863)当家时,他开始做长途贩运的小本生意,经常驾着小船经太湖、吴淞江等河道往来上海。传到荣宗敬的父亲荣熙泰手里的财产,只有几间旧屋,但这些原始的商业活动,却为荣家子孙注入了最初的商业细胞。

一百四十多年前,在太平军打到苏南的战乱中,荣熙泰的祖父、祖母、父亲、两位伯父、伯母、堂兄,以及他自己的兄弟,不幸全部遇难。荣氏家族的男人只剩下了一个,这就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先生。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是荣氏商业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自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荣家先后开办了无锡公益工商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工程补学校、江南大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等,同时增设分设校内面粉、机电、化工、数理、商业、农业等许多专业系统,约培养高级人才1200多人。

荣尔仁、荣德生的女婿李伟国、荣鸿仁等荣氏第二代传人都曾在荣氏企业里头身居要职,是荣宗敬去世后荣氏企业后期发展的几个主要推动者。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