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水边夜景的诗句

1.描写夜色的诗句

1、月

唐代:李商隐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译文:桥边的池水里的月亮,真是难忘惹人恋爱。帘子在明亮的夜晚打开,竹帘卷起时已经是很凉的天气了。月光流转处水花湍急,婵辉倾吐出来使得云朵也有了光彩。月中的女神不施粉黛,她的美貌全靠这月光了。

2、夜雨

唐代: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译文:早出来的蟋蟀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

3、秋夜

宋代: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4、夜泉

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5、夏夜

唐代: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译文: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浓墨似的乌云;只听得大树林里传来风雨侵袭的声响。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一轮弯月从云缝里斜洒出淡淡月光。

6、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译文: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而花香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2.河边观景色的诗句有哪些

1.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代:胡令能《小儿垂钓》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2.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译文】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代: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译文】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4.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5.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

【译文】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6.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先秦: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7.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8. 描写河流的成语

1. 波澜壮阔[bō lán zhuàng kuò] 原形容水面辽阔。 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2. 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 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 黄河水清[huáng hé shuǐ qīng]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4.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5. 泾渭分明[jīng wèi fēn míng]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6. 一泻千里[yī xiè qiān lǐ]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7. 俟河之清[sì hé zhī qīng] 俟:等待。 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8. 波涛汹涌[bō tāo xiōng yǒng]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9. 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10. 河山带砺[hé shān dài lì]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11. 鲤鱼跳龙门[lǐ yú tiào lóng mén]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12. 不到黄河心不死[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3. 中流砥柱[zhōng liú dǐ zhù] 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14. 跳进黄河洗不清[tiào jìn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15. 海晏河清[hǎi yàn hé qīng] 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16. 跳在黄河洗不清[tiào zài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17. 河汾门下[hé fén mén xià] 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3.描写“水天一色”的景色的诗句有哪些

1,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出自宋代: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白话文释义: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灭。 2,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出自宋代:张先《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白话文释义: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

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望洞庭》 白话文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4,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白话文释义: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5,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出自宋代: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白话文释义: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

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4.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出了水边夜色的——、——、给全

作者:杜牧 选自《樊川文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译诗]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商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

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5.描写夜色的诗句

1、月 唐代:李商隐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译文:桥边的池水里的月亮,真是难忘惹人恋爱。

帘子在明亮的夜晚打开,竹帘卷起时已经是很凉的天气了。月光流转处水花湍急,婵辉倾吐出来使得云朵也有了光彩。

月中的女神不施粉黛,她的美貌全靠这月光了。 2、夜雨 唐代: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译文:早出来的蟋蟀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

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 3、秋夜 宋代: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4、夜泉 明代: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译文: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5、夏夜 唐代: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译文: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浓墨似的乌云;只听得大树林里传来风雨侵袭的声响。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一轮弯月从云缝里斜洒出淡淡月光。

6、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译文: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而花香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6.关于“夏夜景色”的诗句有哪些

1、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释义: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2、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出自五代阎选的《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

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释义: 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

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渡口那边飞起了成双成对的白鸟。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

用短桨划着小船回到长着兰草的水边,人就这样离去了。小路上的竹林被风吹得不断作响,路上长满了青色的莎草。

到了深夜,风停了,雨也停了。月亮照在寒冷的天上,露珠一颗颗滚入荷叶里面。

3、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 出自宋代张元干的《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释义: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

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一样发暗。

带着露珠的荷叶翻动时,水光闪烁,如同飞流的萤火一样。散开着花白稀松的头发,静静地待到天明。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 一作:溪头) 释义: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5、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释义: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写出了水边夜色的

作者:杜牧 选自《樊川文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译诗]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商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 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

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8.急求描写夜色的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zha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人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活;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

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白石滩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 浣纱明月下.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

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

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

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 前两句,是静态的景物描写。

后两句,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家住水东西,烷纱明月下”,写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

是什么把她们吸引出来的呢?不正是那皎浩的明月吗?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