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庞统的一首诗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三国时刘备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 他不幸死于落凤坡,后人写此诗来悼念他。其中,“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这一句是互文见义。两句都是指儿童在街巷玩玩耍时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和讲说有关凤雏的诗句和典故。 儿童惯识呼鸠曲——各地小儿见面玩耍时习惯了唱《鸠曲》。这里的鸠曲,不知道是描与庞统的一首歌谣,还是庞统生前自己经常朗诵的一首古诗——孔明常好读《梁父吟》,凤雏好读《鸠曲》也未可知。 所以,由于读书不精,资料有限,鸠曲二字,我们只能武断为两上意思:要么是庞统生前爱读的,要么是后人纪念庞统的歌儿。 假如有第三种可能的话——童谣曰: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路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那么,鸠曲之鸠字,除了鸟名外,还有纠集、招集之意,不知道是不是与凤雏这个号有关。因为孔明号卧龙,而士元号凤雏。龙,是另一系统中的百兽之王(比山中兽王老虎、草原兽王狮子又高了一个层次,所以称又一个系统的。),而凤,是中国民间所谓的百鸟之王,凤鸟出现,百鸟朝凤。刘备集团或者其后人为了神化刘备及其将帅,会说庞统是百鸟之王,他加盟刘备,自然会带动一大批荆襄人士汇集西川,归顺和支持刘备。所以,也许,这个鸠曲在此与庞统的号有关,指代庞统一出,百鸟归蜀。 闾巷曾闻展骥才。这一句,闾巷指的是街道、胡同、巷陌;在古代,若干户人家住在一个胡同里,这个胡同叫做“闾阎”,而巷,则是这个“闾阎”正中的大街。所以,闾巷在此批代居民生活区,指代有许多男女女老少都在一个人的故事中长大。他们听过谁的故事呢,当然是凤雏的故事了。 展骥才,骥,千里马,宝马良驹。这里有一个典故。庞统去投靠孙权,孙权见他长得丑,而且他还很轻视周瑜;而孙权最重视周瑜,周瑜这时已去世,所以庞统不得孙权的喜欢。庞统到刘备处求职时,刘备也没有重用庞统,而是让他担任耒阳县令。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刘备这才召见庞统,发现庞氏果是大才,对他大为器重。这里,展骥才,就是说,庞统是千里马,只有军国大事上才能显示他的才能,而让他去担任一个县令,那就就是大才小用,也不能体现他的全部潜力。 2.关于赞扬庞统的诗句有那些演义三十五回司马徽语于刘备:“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四十七回蒋干、曹操皆称:“久闻大名”;五十七回鲁肃语于孙权:“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服其智”;孙权语于鲁肃:“孤亦闻此名久矣”;孙乾语于张飞:“庞士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鲁肃致书于刘备云:“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方称其才”;诸葛亮语于刘备:“士元非百里之材,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庞统自语于张飞:“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 由上可见庞统不但是个名人,而且是大大的有名,有很多仰慕者,他本人也是自视甚高。 三国演义后面所写,吊念庞统的古诗: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还。 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所咏的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 3.赞美“庞统”的诗句有哪些士元死千载。 英雄千古恨。 苍藓无情极。 海内常难合, 凄恻过遗祠 , 天心岂易知, 父老岁时思。--《头山 过庞士元墓 》制胜三军劲,澄清万里馀。 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 遥知太阿剑,计日斩鲸鱼。--《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唐 钱起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八声甘州 读诸葛武侯传》 宋 王质庞统展骥,仇览栖鹰。 葛亮顾庐,韩信升坛。王褒柏惨, 闵损衣单。 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孔伋缊袍,祭遵布被。 --《蒙求》 唐 李瀚声名简宸扆,恩信著湘城。庞统才何陋,班超策故平。 --《无题》宋 廖行之孔明高卧处,庞统旧居时。遇主龙方起,逢辰骥莫追。 --《襄阳怀古》宋 孙信臣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三国》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服其智--《三国演义五十七回》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四十七回蒋干、曹操皆称:“久闻大名”。--《三国演义三十七回》司马徽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 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三国演义》。 4.关于庞统的诗词有哪些1.《鹿头关过庞士元庙》宋·陆游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今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2.《咏史下·庞士元》宋·陈普 放虎山林计已非,蛟龙云雨意犹迟。 士元骥足思腾踏,盍有刘琮不告时。 3.《襄阳怀古》宋·孙信臣 孔明高卧处,庞统旧居时。 遇主龙方起,逢辰骥莫追。 4.《无题》宋·廖行之 州牧谁能举,邦人愿借情。 声名简宸扆,恩信著湘城。 庞统才何陋,班超策故平。 何如今别驾,膏泽与江横。 5.《往蒙丘宗元知县以佳句为寿今承解邱次韵赠别》宋·周必大 百里人人卧去轮,儿从父老季从昆。 飞凫空恋古仙伯,展骥难留庞士元。 蟾桂影圆人欲别,骊驹歌阕客无言。 太微已动哀乌色,应待循良款相垣。 5.赞美“庞统”的诗句有哪些1. 士元死千载。 英雄千古恨。 苍藓无情极。 海内常难合, 凄恻过遗祠 , 天心岂易知, 父老岁时思。--《头山 过庞士元墓 》 2. 制胜三军劲,澄清万里馀。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遥知太阿剑,计日斩鲸鱼。--《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唐 钱起 3.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八声甘州 读诸葛武侯传》 宋 王质 4. 庞统展骥,仇览栖鹰。葛亮顾庐,韩信升坛。王褒柏惨, 闵损衣单。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孔伋缊袍,祭遵布被。--《蒙求》 唐 李瀚 5. 声名简宸扆,恩信著湘城。庞统才何陋,班超策故平。--《无题》宋 廖行之 6. 孔明高卧处,庞统旧居时。遇主龙方起,逢辰骥莫追。--《襄阳怀古》宋 孙信臣 7.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三国》 8. 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服其智--《三国演义五十七回》 9.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四十七回蒋干、曹操皆称:“久闻大名”。--《三国演义三十七回》司马徽 10. 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三国演义》 6.三国演义庞统动作描写有哪些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为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非凡才华庞统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卧龙)齐名于荆州。 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 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 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但未得重用,不得以领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3.东吴英会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 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 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4.投刘上任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 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 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 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5.献计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 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 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 7.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 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 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 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 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 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 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 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 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 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 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 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 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 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 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 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 《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 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 “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 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 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