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圣张芝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个人被称为:“草圣”,一个是后汉时期的张芝,一个是唐代的张旭。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 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 被后人称赞 "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草圣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 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张旭(658-742),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唐开元、天宝年间宦游京兆(今西安),初仕常熟尉、官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 工书,号“草圣”,玄宗时,以李白诗、裴?F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李颀《赠张旭》:“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张旭的传世狂草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另外还有楷书《郎官记》,由此可证明他的字“颠”不离谱,有规矩在。 。 2.古代诗词中草圣一词有何典故东汉•张芝、唐•张 旭二人草书品格皆入神话之境,有 “草圣”之称。 据《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注》引晋•卫恒《四体书势》文 云,弘农张伯英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新唐书•文艺中》记吴人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 以头潇墨而书,洒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世呼张颠。 后世以“草 圣”表达对草书有最高成就者的赞美。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宋苏轼《授经台“舞剑有神通草 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3.张芝的草圣张芝与墨池东汉时,著名书法家张芝出生于瓜州县渊泉镇(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四道沟老城一带)。 门显族张芝的爷爷张享他曾任过汉阳(今天水)太守。张芝的父亲张奂更是声名显赫,年少时就有志气,常说:大丈夫处世,应当为国立功边疆,后官至为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屡立功勋。张芝的母亲是富家闺秀,淑慧贤良,张芝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成人。 张芝为张奂长子,字伯英,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宦门,而无纨绔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皆严辞拒绝,故有“张有道”之称。他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师承崔杜之法,其父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更将崔杜笔法,烂熟于心,终于摆脱旧俗独创一体,转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迹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张草书,亦颇受其影响。他的书迹在《淳化阁贴》存有五帖,并著有《笔心论》,今已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