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描写塞下的诗句

1.李白写的塞下曲的意思

编辑本段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2.李白的塞下曲是一首什么诗

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3.李白 塞下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事

描写的是边疆战士打仗的事情

塞下曲六首

作者:李白

(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4.李白的塞下曲描写的情景是什么

诗歌前面四句写环境,抒心绪。

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

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无花”二字双关春风不到、万物凋蔽的荒芜萧索,“五月”则又分明暗示天山一带一年四季朔风凛冽、寒凉刺骨的气候特点。

一二句环境描写烘托三四句的乡思离愁。“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暗含思乡离别之苦怨。

“笛中闻折柳”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春风不度,无柳可折,无花可赏,所有的离情别绪、乡思愁恨都只好闻之于笛,戚戚于心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结意深婉。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置身荒寒绝域的肌肤之痛和背井离乡、思家念亲的心灵煎熬之苦。意境雄阔而苍凉,情调凄婉而悲壮。

5.李白的塞下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折楼兰。 《塞下曲》属唐代乐府新题,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戍边将士思乡的哀怨,写法上与律诗的严格讲究平仄、对仗、转合等也有所不同。

李白共作有六首《塞下曲》,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凄凉独特的景致、凄婉寒苦的情怀、雄壮豪迈的意气,含蕴其中,有感人肺腑、豪情顿生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用豪纵不拘的笔触、苍凉雄浑的意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派“凄而不悲、苦而不怨”的盛唐气象—— “五月仲夏,天山依然积雪皑皑,冷风嗖嗖;没有关内那般似锦的繁花,也没有飘逸动人的雪花,只有凛冽的寒气侵人骨髓。美好的春色在这里是看不到的,只有从悠扬的笛声中,才能领受、回味故乡杨柳堆烟的美景了。

白天,在军鼓声中冲锋陷阵、进退奔袭;晚上,抱着马鞍打盹休憩、警觉待旦。甘愿身赴绝域仗剑趋驰,只为杀敌报国,立下开疆扩土的不朽功勋……” 诗人首联扣题写景:“无花”,一语双关,既指没有鲜花,又指没有雪花;“寒”,既写天气寒冷,又写内心感受。

五月,关内正值盛夏,而塞外天山却常年被积雪覆盖,寒气逼人。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气候与关内的巨大差异,盛夏犹雪,其他三季的寒冷萧索就不言自明了。

没有绿树繁花也就罢了,竟连略带飘逸之美的雪花也没有!边塞将士所处的遍地坚冰、苦寒荒寂的恶劣环境,由诗人平淡之语道出,更觉苍凉凄苦。 颔联承上烘托氛围:“折柳”,乐府横吹曲《折杨柳》,多含离人羁客的凄伤愁苦。

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寒风凛凛,传来凄凉的《折杨柳》曲调声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呢?春天美好的景色、故乡亲切的风物,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了。诗人就首联顺势而下,用笛声烘托边塞将士背井离乡、身处绝域的艰苦以及思乡念亲之情,意境深婉。

颈联继续描写边塞生活场景:“金鼓”,古代军中指挥士卒进退的锣鼓,击鼓进军,鸣锣收兵;“玉鞍”,马鞍,用“玉”来修饰,体现朝廷天军的高贵与威严;“晓战”与“宵眠”,互文见义,概括军中典型的一日生活:除了作战,就是休息;“随”字,写出了战士们白天纪律严明、奋勇征战的情状;“抱”字,描绘出战士们夜间高度警觉、随时准备跨马应急的情形。军旅生活的紧张劳顿、边塞将士的英勇机警,跃然纸上;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态、开边报国的豪情壮志,自然流露。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首联中那么艰苦的环境,颔联里那种凄苦的情怀,颈联中如此紧张的气氛,边塞将士会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吗?会因乡思难抑而消沉悲观吗?(即便果真如此,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啊!)他们这样舍生忘死究竟是为什么呢? 尾联抒情,揭示原因:“愿”,心甘情愿;“腰下剑”,腰上的佩剑,喻指全身的本事;“直为”,只为了;“斩楼兰”,是用典,西汉时期,楼兰(古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王贪财,屡次劫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子介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用计斩杀了楼兰王,建立了奇功;结句语气慷慨,掷地有声,既是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立功建勋的豪迈誓言,也是盛唐子民(包括诗人本人)以身许国、全力报效的爱国宣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死、执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豪情,喷薄而出,令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全诗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约束:前四句“起”,写边塞苦境,五六句“承”,括边塞生活;最后二句“转合”,抒豪迈之志;气脉直贯,别开生面。烘托精妙,用前六句极写的艰苦环境反衬出后两句豪壮卓绝的精神,景凄而情壮,事苦而意豪。

笔力雄健,格调旷远,意境苍凉而宏壮,非天才而难措其辞也! 余试以诗解之曰: 自古塞下多悲声, 太白横笛奏豪情。 随鼓抱鞍等闲视, 剑破楼兰四海名。

6.李白的塞下曲描写黄河的那首翻译一下,要一句一句的翻译

塞下曲六首 作者:李白 (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鉴赏】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

元人萧士赟云:“此《从 军乐》体也 。”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 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 唐的精神风貌。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 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 ,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

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 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 》)。因此, 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 ”,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 和行军路线 。“出渭桥 ”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 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 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气势雄浑,大有高唱 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 ”,即从军队出发到克 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

“插羽”,安上箭。“天 骄 ”,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 ”,这里泛指敌人。

从 “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 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 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

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 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

这是符合逻辑和 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 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 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

古 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 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

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 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 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 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 功勋和最高荣誉。

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 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 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

太白用 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 也 。”

(《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 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 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我们仍 因。

7.李白的塞下曲描写的情景是什么

诗歌前面四句写环境,抒心绪。

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

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无花”二字双关春风不到、万物凋蔽的荒芜萧索,“五月”则又分明暗示天山一带一年四季朔风凛冽、寒凉刺骨的气候特点。

一二句环境描写烘托三四句的乡思离愁。“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暗含思乡离别之苦怨。

“笛中闻折柳”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春风不度,无柳可折,无花可赏,所有的离情别绪、乡思愁恨都只好闻之于笛,戚戚于心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结意深婉。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置身荒寒绝域的肌肤之痛和背井离乡、思家念亲的心灵煎熬之苦。意境雄阔而苍凉,情调凄婉而悲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