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赠花卿中诗人中描写乐曲动人的诗句是什么锦城丝管日纷纭,半入江风半入云_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清楚如话,但对它的宗旨,从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以为它只是讴歌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升庵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说诗?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他们的说法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节轨制极为严厉,即便音乐,亦有异样明显的等级界线。据《旧唐书》载,唐朝树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天子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陈规定法,稍有违反,等于杂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破过功。但他居功自负,骄纵不法,放荡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回味无穷的是,作者并不对花卿明言责备,而是采用了一语双关的奇妙伎俩。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非常杰出的乐曲夸奖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详细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正确、形象地描写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协调的音乐后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取同样的写法:那婉转动人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徐徐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逼真地感触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机动脱,给全诗增加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斯之美,作者禁不住感慨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多少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详细形象的刻画,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遥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好赞美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言外之意是象征深长的。这能够从“天上”跟“世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皇帝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居然“得闻”,不仅“几次闻”,而且“日纷纭”,于是,作者的讥讽之旨就从这种抵触的对峙中,既蕴藉悠扬又确实有力地浮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谗言而不刺耳,作得恰到利益。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供奉()。”(《好铨》) 2.赠花卿中形容音乐高超优美的诗句是形容音乐高超优美的诗句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3.《赠花卿》中“形容音乐高超优美”的诗句是哪一句《赠花卿》中“形容音乐高超优美”的诗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 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 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 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4.诗句赠花卿的诗句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