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怎样描写登娄山关的诗句

1.有关娄山关的诗词有哪些

娄山关诗词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娄山关感事

作者:吴中蕃 (明末)

王图霸业久摧残,血迹烧痕尚未寒,

和形带影才两个,杜鹃声里据征鞍。

无题

作者:郑珍(晚清)

山势西来万马奔,大娄一勒九旗屯。

天随地入藤罗峡,入共云急虎豹门。

2.《忆秦娥·娄山关》简单的诗词赏析

作品赏析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

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 原诗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 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

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3.**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诗句如何停顿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怀。 2、《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如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注释: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4、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5、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4.**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1、这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一般鉴赏者都认为是写景色的,连文学巨匠郭沫若也这样认为。

可是,**于1962年曾把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诙谐地写道,“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为什么对郭沫若的解析要发出“解诗之难”的感慨呢?难道这首词有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含义吗?如果这样的话,他老人家为什么却不直白地说出来呢? 实际上,这首词隐藏着老人家生前难以言说的情感,也是老人家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了。 这道谜就是:这首词吐露了老人家当时悲凉凄绝的心情,抒发了老人家当时勇担大义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

这种心悲凉心情和大爱之心,深藏在老人家心底,他是很不原意说出来的。“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今天,就让我们替他老人家揭开这道谜,也好让老人家在天之灵能会心一笑吧。2、写作大背景 为了解析这首词,我们首先要看看写作的大背景。

从1931年初王明派项英和**到中央苏区后,**就开始受到排挤和责难,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才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在这个阶段,**眼睁睁地看着西学归来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李德等人瞎指挥,自己确实有力气使不上,想提建议也不被采纳。

几年下来,王明错误路线导致红军丢失了中央根据地,被迫走上艰难的长征道路。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到遵义的时候整个部队弥漫着沮丧、迷茫的气氛,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到了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

主要领导人“见了棺材才落泪”(不到长城非好汉),让**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去收拾几乎是无法收拾的残局。3、上阕写井冈山上悲惨凄绝的感情 上阕实写战士行军,虚写**在井冈山的悲惨凄绝的感情。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翻译如下: 从西方回来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李德等人,他们自以为是,愚顽地、执着地执行着错误路线,无情打击持正确意见的我和其他同志呀!(即:西风烈)热火朝天的革命事业犹如进入了深秋。漫天的秋霜带来了刺骨的寒风,月光也因此显得苍白凄冷。

我离开了群众,离开了部队,就像掉队的大雁一样,在凄冷霜天孤苦伶仃。(即:长空雁叫霜晨月)孤苦伶仃的我也曾多次提出要到战场上去,却遭到拒绝,就像一匹不让上战场的骏马一样,无法奋蹄飞奔。

(即:霜晨月,马蹄声碎)我也曾多次提出了各种策略和建议,都被弃置不用,就像一个孤独的喇叭,声音是那么的低微。(即:喇叭声咽) 4、下阕写勇担大义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 下阕实写行军路上的景色,虚写受命危难之际后,**复杂的心情,和勇担大任的无私、无怨、无悔的仁爱之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翻译如下: 现在红军离开了井冈山,一路上屡受重挫,眼前这一道道险关要隘,对于红军来说真是如钢铁一般难以撼动呀。(即:雄关漫道真如铁。)

即使这样,我现在承担了这个重任,只能像刚上井冈山一样从头再来了(即:而今迈步从头越。)即使从头再来,可现在的实际情况和井冈山也是大不同呀!现在,红军身处4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贵州地区群众基础极为薄弱。

如果说井冈山的座座大山是红军的天然屏障的话,那现在的座座大山,就像一片汪洋大海,随时可以吞没三万多疲惫不堪而毫无群众基础的红军。(即:苍山如海)在井冈山上,红军是多么的雄壮威武,犹如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

可现在,战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军队弹尽粮绝、身处绝地,没有了朝气和力量,随时可能血染沙场。(即:残阳如血) 5、从《清平乐.六盘山》来反观《忆秦娥 娄山关》 上面解析了**的内心独白。

但是,遭受多年打击的**却没有怨恨,没有气馁,而是运用自己超卓的智慧收拾危局,最后带领红军走出了困境,到达了六盘山。此时,原来压在心头的朵朵愁云烟消云散,**心情也格外舒畅,随即吟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对比一下这两首词,读者自己再去体会**写《忆秦娥.娄山关》时候的心情吧,看看本人解析的是否恰当。 对比项 忆秦娥.娄山关 清平乐.六盘山 词牌 忆秦娥:悲伤凄婉 清平乐:神清气爽,无限喜悦 雁 长空雁叫:悲伤凄婉 望断南飞雁:喜悦自豪,无限遐想 山 苍山如海:迷茫、无助 六盘山上高峰:登高望远,欣赏无限美景 风 西风烈:凄冷、孤独 红旗漫卷西风:自豪、无限的力量 关 雄关真如铁:极为艰难 不到长城非好汉:轻松、自在 天空 长空霜月:忧愁、凄冷 天高云淡:喜悦、兴奋 走 而今迈步从头越:艰难、无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轻松、自在,无穷力量 兵马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无力、困苦 长缨在手:无限的力量,非常的自信 目标 苍山如海:没有目标,迷茫 何时缚住苍龙:目标明确,志在必得 6、后记 写罢此文,一个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大慈大爱的**跃然纸上。

我不禁黯然落泪。 从1931年到1934年的井冈山时期。

5.登鹳雀楼古诗描写了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突然发现身临其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如此相像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作者用短短的十个字把天上的白日和地上的黄河,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想象中的大海结合起来,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后两句转入议论,它告诉人们要想看得更远就要不断的进取,只有高瞻远瞩、努力向上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