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趾高气扬的成语趾高气扬 zhǐ gāo qì yáng [释义]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语出] 《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回矣。” [辨形] 趾;不能写作“指”或“志”;扬;不能写作“阳”。 [近义] 得意忘形 不可一世 耀武扬威 自命不凡 目空一切 盛气凌人 神气活现 [反义] 卑躬屈膝 奴颜婢膝 妄自菲薄 自惭形秽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联式。 [辨析] 见“踌躇满志”(163页)。 [例句] 一只大公鸡~地走着;伸长脖子叫着。 耀武扬威 yào wǔ yáng wēi [释义]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也作“扬威耀武”。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蜂拥而来。” [正音] 耀;不能读作“yuè”。 [辨形] 扬;不能写作“杨”。 [近义] 张牙舞爪 飞扬跋扈 [反义] 弃甲曳兵 平易近人 [用法] 多含贬义;用于坏人。有时可跟“作威作福”或“张牙舞爪”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张牙舞爪”都有“威胁人”的意思。但~偏重在以武力吓人;“张牙舞爪”偏重在以凶相吓人。 [例句] 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英译] bluff and bluster 2.趾高气扬讲述的是谁的故事趾高气扬典出《左传•桓公十三年》。 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春秋时期,楚国的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进攻罗国。 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 的路上他对驾车的人说:“你瞧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髙高的,有多神气。 他太骄傲了,不 把敌人放在心上,这次打仗他一定要失败!”回来之后,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 他对武王说:“请您派援军快去帮助屈瑕吧!” 武王说:“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派了!”武王没有听取斗伯比的意见,回到宫中对他的夫人邓曼说:“你看斗伯比这人多怪, 他明知我已无兵可派,却让我派兵去支援屈瑕!”邓曼想了一会儿,对楚武王说:“我 看斗伯比的意思并不在于派援军,而是说屈瑕自以为是,不听人言,贪恃以前的战功, 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 你应该教训、告诫屈瑕。”“哦,原来是这样!”楚武王明白了斗伯比的用意,赶快派人去追回屈瑕,可是已 经来不及了。 屈瑕将军队带到鄢水岸边,由于他毫无防备,又没有认真组织兵士渡河,结果在楚 军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 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 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过错,我没有多听 听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有今天的失败!”后来人们就用“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