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终南山”的诗词有哪些

1、《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3、《游终南山》

唐代: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4、《望终南山》

唐代: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5、《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唐代: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2.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1、前对终南山(唐·王维·《答张五弟》)

2、终南山正绿(唐·白居易·《送王处士》)

3、墙上终南山(唐·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

4、君问终南山(唐·王维·《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5、尚怜终南山(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君看终南山(唐·孟郊·《劝酒》)

7、养老终南山(唐·张光朝·《荻塘西庄赠房元垂》)

8、失却终南山(唐·贾岛·《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

9、终南山北数人知(唐·贾岛·《题青龙寺》)

10、终南山是枕前云(唐·李频·《寄曹邺》)

11、终南山欲春(唐·于武陵·《长安逢隐者》)

12、终南山欲春(唐·于邺·《长安逢隐者》)

13、幸见终南山(唐·吴筠·《翰林院望终南山》)

14、犹恋终南山(宋·陈与义·《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

15、求我莫傍终南山(宋·晁补之·《复用前韵遣怀呈鲁直唐公成季明略》)

16、缅怀终南山(宋·韩维·《答梁大夫断求息缘以跻高跖兼简清臣大夫》)

17、所以终南山(宋·胡仲弓·《感古十首》)

18、犹有终南山(宋·梅尧臣·《送永兴书寄王申》)

19、惟有终南山(宋·强至·《送章传道东归三十八韵》)

20、借与终南山(宋·文同·《宿李同年荫碧亭》)

3.有关终南山的诗词

1、[宋] 贺铸《题毗陵僧舍二首之二》

原文选段:

古寺不挂寰瀛图,终南山翁何处至。

释义:

古老的寺庙没有悬挂着全国的地图,终南山的那个老翁哪儿来的呢?

2、[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文选段: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释义: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3、[唐] 吴筠 《翰林院望终南山》

原文选段:

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

释义:

有幸能够见到终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4、[宋] 王中立《杂诗四首》

原文选段:

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

释义:

我贪恋这终南山的风光,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

5、[唐] 齐己《题终南山隐者室》

原文选段:

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

释义:

终南山的向北方向,直接下去就是长安城。

4.除了王维的《终南山》还有哪些古诗写终南山的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望终南山】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词语解释】

林表:林外。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5.描写终南山山的诗词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 答张五弟---唐.王维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5.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 答裴迪忆终南山 ---唐.王维渺渺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7. 初贬官过望秦岭---唐.白居易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8. 蓝桥驿见元九诗---唐.白居易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9. 送武士曹归蜀---唐.白居易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月宜秦岭宿,春好蜀江行。

乡路通云栈,郊扉近锦城。乌台陟冈送,人羡别时荣。

10. 山石榴寄元九------唐.白居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

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

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

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

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11. 送王处士---唐.白居易王门岂无酒,侯门岂无肉。主人贵且骄,待客礼步足。

望尘而拜者,朝夕走碌碌。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

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不能随众人,敛手低眉目。

扣门与我别,沽酒留君宿。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

12. 朝归书寄元八---唐.白居易进入阁前拜,退就廊下餐。归来昭国里,人卧马歇鞍。

却睡至日午,起坐心浩然。况当好时节,雨后清和天。

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

独眠仍独坐,开衿当风前。禅僧与诗客,次第来相看。

要语连夜语,须眠终日眠。除非奉朝谒,此外无别牵。

年长身且健,官贫心甚安。幸无急病痛,不至苦饥寒。

自此聊以适,外缘不能干。唯应静者信,难为动者言。

台中元侍御,早晚作郎官。未作郎官际,无人相伴闲。

13. 南湖晚秋---唐.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但惜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惨淡老荣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14. 答崔十八---唐.白居易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15. 雨夜赠元十八---唐.白居易卑湿沙头宅,连阴雨夜天。共听檐溜滴,心事两悠然。

把酒循环饮,移床曲尺眠。莫言非故旧,相识已三年。

16. 宿紫阁山北村---唐.白居易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17.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杜甫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18.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唐.杜甫闻道王乔舄,名因太史传。如何碧鸡使,把诏紫微天。

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杂,吾舅意凄然。

19. 渼陂西南台---唐.杜甫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

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

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

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

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

20.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唐.杜甫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

6.写终南山的诗都是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7.关于终南山诗歌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我觉得颈联不错,提问者可自行参考下列赏析: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