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描写古代美女帅哥发式的描写一字头: 亦称“两把头”。 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后横梳二平髻,如横二角于脑后,望之如“一”字,故称。 亦因其形状似一如意横置脑后,故又有“如意头”之称。二髻间多插以双架以成双角,亦称“架子头”。 其间名称各异,形式稍有差别而大体相类,一般左右横出约一尺左右。 三角髻: 亦称“三髻丫”。 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 其式高绾三个髻于顶,余发后垂至腰际。 大拉翅: 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由“一字头”发展而来。 于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绕以阔约寸许帛条于发根,其上插以宽寸余,长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发绕扁方与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饰之类。 丸髻: 古代的一种髻式。 其式结髻两丸于两耳上侧,故称。 始于汉魏六朝,其时青少男女有为之者,唐宋以降,民间年轻女子亦多效其式。 小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于唐代。 小鬟: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环成小发髻。 丫髻: 亦称“髻丫”。 古代的一种发式。 将头发绾成两个髻结,分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状如丫,故称。 丫角: 古代孩童的一种发式,即丫髻。 双鵶: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犹丫髻。 又说其黑如乌鸦之双翅,故称。 叉手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 其式发分两束,左右上绾于顶如叉手状,故称。 不走落: 古代的一种发式,大致属于高髻之类,始自宋代宫妃。 其式即紧绾高髻于头顶,不易变形,故称。 午达: 亦称“羁”。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梳成环辫各一,纵横相交。 或谓于顶上束两髻,一前一后如*首。 巧额: 古代头发的一种式样。 略如后世之刘海,但曲卷而密实。 囚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把发根紧束;于其上梳出发髻。因其式为匆匆束就,与囚徒束发相类,故称。 唐代中后期十分流行。 仙髻: 亦称“仙人髻”。 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其式将发绾于头顶。 相传此髻始于秦始皇宫,至唐宋犹有为之者。 半翻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流行于唐初。 危髻: 指高髻。 其式将发高绾于头顶。 抛家髻: 亦称“鬅鬓”,“凤头”。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大致由椎髻发展而来。 其髻为两鬓下梳后,上绾于额前上方,束成一形如椎状的髻。 因其两鬓蓬松半遮面部,犹如匆匆弃家远去貌,故称。 唐后期尤流行,直至清代,仍为不少仕族女子所采用。 牡丹头: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两鬓蓬松,绾高髻于顶以假发衬垫,高约七寸至一尺,加以黏汁润之。 明清时在江南苏杭等地尤为流行。 抓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多为未婚女子所用,借以标明身份。 其式上拢头发,绾于头顶或顶两旁,形如握拳。 低鬟: 亦称“低髻”。 古代发式的一类。 一种梳在额前,一种梳在后脑,因其式低卑,故称。 唐宋时较为流行。 杭州攒: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式样。 因其流行于杭州一带,故名。大致在宋元时期较为流行。 其式为将发高绾于脑后,并呈蓬松飞动貌。 拔丛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式样。 其式为将髻梳于额间,使发障掩额前。 流行于唐末。 垂髾: 指后垂的发髻。一说燕尾髻。 卷发: 亦称“虿发”。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卷曲头发作为装饰。 其制创始于先秦。 前刘海: 古代的一种发式,其式为于额上留一排一二寸长的短发垂下,或平剪如横抹一线,或微作弧形,或似月牙形等。 此种发形原为**所用,清光绪庚子后,不分男女老幼,多有用者。 飞天紒: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其式绾发成三环形,直竖头顶,若飞天状,故称。 流行于南朝宋。 飞仙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 传世之汉书像石中犹有所见。 珠髻: 指饰有珠玉等饰物的发髻。 峨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与高髻,云髻相似。 峩鬟: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绾发成环形髻,高耸于顶。 倭堕髻: 亦称“倭鬌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由梁冀妻孙寿所创堕*髻演变而成,东汉和帝时开始流行。 唐时最为流行,至清尚流传不衰。 其式为发髻向额前俯偃。 一说发髻斜垂于脑后。 高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将头发上绾于顶,结高约一尺的髻。因其高耸于顶,故称。 原为汉代长安妇女崇尚,后流布四方,唐代更为流行,至明清犹有沿袭者。 云髻: 亦称“步摇”。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属高髻中之高者,因其似云浮空,故称。 凌云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发髻高耸蓬松,如入云端,故称。 始见于秦汉时。 流苏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 其式发绾于后,余发结为左右两辫,饰以朱翠,形如流苏,故名。 偏髾髻: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绾顶心长发为卧髻,余短发四垂,仅及眉目。 始见南北朝宫中,明清时犹有袭用者。 椎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即将头发绾成椎形髻,束之于顶。 原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发式,男女并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为此髻者。 朝天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 其发高绾于头顶,作朝天状,故名。 扬州攒: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流行于宋元时期。 其式为将发低绾于脑后,常掺以假发,以求其蓬勃。 闹扫妆: 省称“闹扫”。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为散乱而从下往上扬起的髻式,形如夏风吹散状。 流行于唐贞元以后。 凤髻: 。 2.急求一些描写古代女子,男子服装发式相貌的句子一袭淡蓝宫衣设工巧妙,衣襟巧缝细碎边花,梦幻的蓝,呈浅的粉,携睦如景,虽做工精细,但在着百花争奇宫中,却略显平凡,美艳如斯。 秀发轻挽美人舘,斜插单只玉簪,清秀典雅。黛眉巧化宫妆浅,妩媚动人。 口若含珠丹,同簪系晶莹耳坠,淡妆点点,迷煞旁人。水湄泠泠隐佳人之兮,清醇之气晕晕回鼻朱唇。 伊人娇娆珠玑允允,卿词叹之。墨香渺袅潋滟秋水三千素。 清绝玥玥凝诺作舞袖,香然盈盈沾绣袂而点。痴痴红袖荡漾涟漪之容,白玉窗棂隐隐沁纷纷尘埃。 笔墨渲染,思雨之泪洒斑驳竹兮。霎香,拈花徐徐而痴缠漫涩。 琴瑟潇潇,红泪汪汪泪尽断肠。遂。 自日逐家父之愿而入宫。言罢不若是语敬奉天子。 心袖穿楚流梭,眉黛隐隐一蹙。方霞光潋滟。 而次日起于辰不怨。盈盈着淡色之裙袖,素绾青丝三千于落月之簪。 于镜颔首轻叹。逐香潺冉冉之气于鼻。 抬履姗姗而出阁。银白色的纱衣随风轻轻的飘动,一跟丝带系在纤细腰间,上面没有装饰,显得优雅,似乎在泛着淡淡的银光;银白色掺着冰蓝色的及膝的长发,如同瀑布,。 微风吹来,发丝随风轻扬,翩然若仙。没有化妆也嫩嫩的洁白的如水晶的脸颊,显得娇小可爱,樱花瓣般粉嫩、性感的嘴唇,若有若无的微笑,倾国倾城!冰蓝色的眼睛,眼底透出冰冷。 身着一件月白色的绣花抹胸湖绉裙。上身穿着一件淡蓝色的广绣罗衫。 袖口上用白色的丝线绣着祥云图案。脖子上带着红宝石项链,衬托出了肌肤的雪白。 手腕上静静地躺着一条紫水晶手链。三千青丝用一只簪子盘起。 银色流苏垂在一旁。额前画了一朵怒放的紫色睡莲,增添了几分妩媚。 淡淡的上了一点胭脂,白皙的脸上隐约可以看见一抹淡淡的红色。粉色的秀女装,显出玲珑剔透的诱人身姿。 粉蝶外衣遮挡白皙肌肤。周旁粉色条纹,细看却现暗暗粉光。 晶莹剔透的倒坠耳环垂下,摇曳。散落肩旁的青丝用血红桔梗花的簪子挽起。 斜插入流云似的银色的长发。薄施粉黛,秀眉如柳弯。 额间轻点朱红,却似娇媚动人。纤手将红片含入薄唇,如血。 慵懒之意毫不掩饰。举止若幽蓝。 那异色的眼眸里,藏着一份忧伤。端正到无可挑剔的五官,细致地排出了绝美的轮廓,眸光流转的淡淡阴影下,是浑然天成的高贵而忧郁的气质,如幽幽谷底的雪白兰花。 上身着紫色绣花绫罗衣,外套是西方玫瑰绸缎,领边绣着银貂毛皮,手边有淡淡的郁金香味,冰肌玉骨清晰可见,下身着红色牡丹褂裙。头上插着一支雕花银赞。 芊芊玉手上带着一只红色的镯子,脸上的腮红有一点淡。月白色绣花长裙,外面穿着一件青色的薄烟纱。 三千青丝用一只雕花木簪挽起。略施粉黛,樱桃小嘴不点而红,简单而又不失仪态。 一件轻红色的绉纱抹胸裙,抹胸上是绣着干净的茉莉、最耀眼的象牙白色在耀红的衬托下那样的闪亮、也是彻骨的冰冷妖娆。裙角上饰坠着的玉铃随步伐而叮叮响着、女子的步伐那么轻快、可是却更加衬托出了玉铃的清澈响声。 腰间系的软白绸带出完美的身材、凹凸有致。外披一件苏绸浅紫外袍、是那番刺眼、边上绣的看似是玫瑰、但却是曼珠罗华、那种蓝色的、追求幸福之花。 袍子长长曳着身后、手上挽着那一段蓝绸、是精美的装饰。一身苏锦掐花嵌银流云粉皑梨花白宫装,腰间钩织淡鹅黄挽同心结子缀丝穗束腰,楚腰纤细,盈盈不堪握。 裙裾飞扬,百褶梨花云边泥金火鸾暗纹花团笑魇绸曳地迤逦襦,罩一层淡鹅黄烟云软罗水绉纱,斜坐时朦朦胧胧,教人看不真切。手轻轻置于膝上,腕上一只古银勾丹鸢朝阳镂空镯子,透露出年代的久远沧桑。 女子容颜姣好倾国倾城,黛色远山眉泛出微微青色。眼角火红点上几丝云,金灼睫毛长长弯,在眸子上投下一方华美的阴翳,珠色眼线银质提。 身着一件淡紫色的莲步裙,外罩一件杏白色的透影纱衣,头上戴了一个水晶碧玉发钗,在盘起的三千青丝上,有两三朵绽开紫色光芒的绢花,头上珠饰华丽,能够隐约看见皇上对琪茜的宠爱,腰间一条淡紫色的银链,显得精致小巧,手上一对银白色的手环,身上未施半点脂粉,肌肤仍然吹弹可破,嘴角流露出淡淡的微笑,脚下一双杏白色绣花锦蜀鞋衬托得高雅无限。身穿浅蓝色的古典纱裙,头上柔顺的秀发轻轻盘起,一支水晶发髻在头上点缀着。 清秀的脸庞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细巧而挺秀的鼻子,小嘴轮廓分明。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 耳垂上闪烁着两颗钻石耳环,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更是粉装玉琢一般。一双纤手皓肤如玉,眉目清雅,肤色白里泛红,甚是娇美。 身着水蓝色的衣饰,上镶有繁复华美的金色花纹,浅绣桃花,款式雅致,绣纹精美绝伦,一双白色绣鞋明珠为缀,身材高挑纤细,一头青丝挽成高高的美人髻,头上佩戴精美的玉钗及其配饰,衣领微微敞开,露出曲线优美白皙修长的脖子,一身蓝衣更衬得肌肤如雪,唇边习惯性的带着一丝笑容,美丽却不张扬,漆黑的眸子深不见底,显得主人的城府深不可测,让人觉得好一个绝美又不失温婉的女子。身着蓝色对襟广袖流仙裙,中杂白黄相间半透纱丝,白蓝相间绸制抹胸,外罩一件微透明的紫色纱衣,腰际缠白中透出些黄绿的绸带,脚穿一双蓝色精致绣花鞋,华服艳丽,恍如古代传说。 3.描述女人头发的诗句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唐·李商隐《无题》 【释义】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释义】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释义】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4.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 ——唐·温庭筠《南歌子》 【释义】梳成了倭堕髻低低地垂,描出又细又长的弯眉。 5.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宋·仇远《薄幸》 【释义】双眼含情脉脉,面带倦容,头发散乱如乱柳。 扩展资料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4.请问有没有描写古代女子的头发,眉毛,眼睛等的诗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先秦-诗经) 吾家有娇女[1],皎皎颇白晳[2] 。 小字为纨素[3],口齿自清历[4] 。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5] 。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6] 。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7] 。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忄画}[8] 。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9] 。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10] 。 其姊字惠芳[11],面目如画{目粲}[12] (魏晋-左思) 脸上金霞细, 眉间翠钿深。 欹枕覆鸳衾。 隔帘莺百啭,感君心。(-唐五代-温庭筠 ) 水仙花 梦湘云,吟湘月, 吊湘灵。 有谁见、罗袜尘生。 凌波步弱, 背人羞整六铢轻。 娉娉袅袅,晕娇黄、 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 琴心怨,客心惊。 怕佩解、却返瑶京。 杯擎清露, 醉春兰友与梅兄。 苍烟万顷,断肠是、 雪冷江清。 【清平乐】 宫腰束素, 只怕能轻举。 好筑避风台护取, 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 笑颦俱有风流。 贪与萧郎眉语, 不知舞错《伊州》 罗襦换罢下西楼,豆蔻香温语不休。 说到年华更羞怯,水晶帘下学箜篌。 云鬟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 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 相看无限情。 5.形容女子头发 诗句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 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前一句句你可能用得着) 4.鬓似乌云发委地,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发蕊。 5.罗裾有长短,翠鬓无低斜。 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 6.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 7.眼波横秀。乍睡起、茸窗倦绣。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8.云鬓轻梳蝉翼,蛾眉淡拂春山。 9.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10.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 11.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 6.形容女子头发诗句有哪些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2.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白居易《上阳人》 释义: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3. 三十六宫女,髻鬟各如鸦。——曹邺《恃宠》 释义:多少的宫女,环形发髻都已经发白。 4.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杜牧《河湟》 译文: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5.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 释义: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6.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李白《秋浦歌》 释义: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7.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刘克庄《北来人》 释义: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8.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9.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释义: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10.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 释义: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7.古代女子赠男子头发诗句留别妻 作者: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 从成年时就结为夫妇,相亲相爱两不相疑。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着上路,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天上星星全都看不到,走啊从此分别了。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相见还没有期。 紧握手啊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珍重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活着应该再回来,死去也应该永远互相怀念 扩展资料: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对于女子的管束,比男子都要严,自古便有“三步不出闺门”之说。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貌,言谈举止,要有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自然有仰慕心仪的男子,不会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一般通过自己送的信物来表达自己的心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身体部位十分看重,认为这也是“孝”的一部分。所以三国里夏侯惇眼睛被箭射中后,才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将眼睛又吃回去。 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心上人,表达无以复加的爱意,头发自然最合适不过。 所以古时候,女子经常会剪落一束青丝赠送给情郎做定情物。 古有结发之说,女子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示自己的心意以及决心,如果男子回应的话,也会送上自己的贴己之物,一般送玉佩居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妻别 百度百科:古代女子信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