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雪的诗句 苏轼1、《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译文: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作者】苏轼 【朝代】宋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译文: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 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3、《少年游·润州作》——【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译文: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 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4、《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作者】苏轼 【朝代】宋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译文: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 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5、《聚星堂雪》——【作者】苏轼 【朝代】宋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译文:前枯叶萧萧作响,是龙公小试身手降落初雪。 它们在空中映隐聚集,似有若无,故作姿态斜斜飘飞令人魂消意绝。 宾客欢欣起舞如青竹风中摇曳,我这老迈的太守先醉,仿佛霜松摧折。 遗憾席前没有佳人装点梅花,只有微灯照空中小雪忽明忽灭。 饮罢归来高兴夜还深沉,清早起身等不及吏人把铃索拉扯。 长夜未眠并不怕衣上生褶,倒怕耀人眼花的朝阳映雪。 想要豪饮乘兴追赏余景,惊喜旋风还吹落点点未化的雪屑。 桧树顶上多时见模糊的白色,瓦沟中雪花烂漫才不过一息。 汝南先前的贤士曾经有过旧例,醉翁诗话如今由谁来继续?当时约定的规矩请你听取,徒手战斗不许拿起一寸武器。 2.形容雪的诗句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其一) 宋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 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 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 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译文: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背景:《清诗话续编》中记载,欧阳修在颍州时,有一次下雪天,跟大家聚在一起做雪诗。但是规定诗中不能出现“雪”字,连“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这些能形容雪的字都戒用。几十年以后,苏轼继守颍州,小雪时和宾客聊起了这件事,并请大家各赋一首诗来咏雪。 大家纷纷表示,这么苛刻的条件怎么能写出好诗呢?但是苏轼做到了。这首咏雪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用“堆盐”形容雪的洁白,而“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写出雪覆盖了石马,只露出两个马耳尖,可见雪之大! 3.有哪些描写雪的诗句小小百花天上载, 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变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 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 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 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 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 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 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 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 4.形容雪的诗句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作者: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赏析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 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 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5.描写雪的诗句大全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踏莎行》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南秦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上林春令》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投宿侵侵征骑,飞雪满孤村《南浦·旅怀》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对雪》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秦中吟·歌舞》 来源/ohmaigod,希望能够帮到你~ 6.关于描写雪的诗词有哪些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雨雪:下雪。 雨:下,落。雱:大雪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喈:风疾的样子。霏:霏霏,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 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惨栗:非常寒冷。 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 希:少。在目:眼睛所见。 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 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 7.苏轼与陶渊明古代描写雪的诗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苏轼的生活态度和诗风都深受陶渊明影响。 宋以后,文人推崇陶渊明,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陶渊明在世时并未受到应有重视。 苏轼却认为,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有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做“和陶诗”百余首。在这过程中,陶淡泊名利的态度,自然清新的诗风,沁染了苏轼。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