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行善有回报的诗句

1.形容“行善”的诗句有哪些

1、不如心行善(元·无名氏·《满庭芳》)

2、道心长在常行善(元·马钰·《战掉丑奴儿》)

3、劝人行善(元·谭处端·《神光灿 寄长安冯师兄》)

4、行善与文章(宋·邵雍·《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颂徐大可为六县减免税粮得请》)

6、行善丛谤议(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躯(宋·王炎·《送吴司令知金州》)

8、迩来一行善记览(宋·李觏·《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9、从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昼》)

11、郎行善保千金躯(明·盛彧·《禽言》)

1、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英)罗素

2、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

3、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法)罗曼.罗兰

4、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英)萧伯纳

5、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美)马克.吐温

6、善良是连结社会的金链。

7、善良的心灵胜于显贵的地位。

8、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法)罗曼•罗兰

9、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类去谋幸福。(俄)高尔基

10、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法)罗曼•罗兰

11、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法)雨果

12、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已尤大。--杨简

13、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14、惩恶而劝善。--左传

2.形容行善的诗句

1、不如心行善(元·无名氏·《满庭芳》) 2、道心长在常行善(元·马钰·《战掉丑奴儿》) 3、劝人行善(元·谭处端·《神光灿 寄长安冯师兄》) 4、行善与文章(宋·邵雍·《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颂徐大可为六县减免税粮得请》) 6、行善丛谤议(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躯(宋·王炎·《送吴司令知金州》) 8、迩来一行善记览(宋·李觏·《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9、从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昼》) 11、郎行善保千金躯(明·盛彧·《禽言》)但知行好事,好事不如无。

金刚元是铁,秋至雁衔芦。 年代:宋 作者:释印肃净心行善善道自然和,万里体中行。

慈悲兼惠施,念念我无能。 年代:宋 作者:释印肃。

3.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有哪些

1、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满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观

2、

儒家所尚者,行善与文章。

用舍何尝定,枯荣未易量。

干求便黾勉,得失是寻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长。

-----《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作者:邵雍

3、

衰翁七十五,犹有身世忧。 暑不办寒计,朝始为夕谋。 海若挟风伯,扫荡数十州。

钱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虽偶不死,生涯殊苟偷。 米价不少减,钱刀何所求。

长女亡六载,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药,嫁奁将焉筹。 五男丧其幼,余皆隐林丘

-----《七十五翁吟》作者:方回

4.有哪些关于行善吉祥的诗句

《慈竹》

年代: 宋 作者: 乐史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娄处,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慈爱必孝顺,根枝信天成。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

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冯宿卬岁时,

随父庐祖坟。父子相随孝,

灵芝特地春。北海吕元简,

四世为家主。以至牛马羊,

异母皆相乳。虞乡董恭直,

鞠养诸孤遗。鸲鹆与鸦鹊,

同巢而共枝。孝行动天地,

鸟兽皆随时。又闻猓然兽,

死不相弃离。暾{左虫右禺}与鲛鱼,

子母长相随。兽面而人心,此兽信有之。兽心而人面,其人诚可悲。

李钧为侍御,弃母在温州,

母因殍饿死,甘旨何悠悠。

光禄李玕者,亦是斯人流。

有母不侍养,异居经千秋。

唐家法网宽,贷死流遐陬。

崔湜为侍郎,天子赐瓜香。

携归与爱妾,老母不得尝。

一旦恶贯盈,杀之於路傍。

越公钟绍京,至孝何殊常。

少时得果瓜,先解进高堂。

长大遇玄宗,荣华不可当。

孝者名常新,逆者污人伦。

人既不如竹,乃是一埃尘。

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

夫为人父者,莫若教儿孙。

积善与行孝,可以立其身。

我愿移此竹,栽於率土滨。

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

5.有哪些关于行善吉祥的诗句

夫为人父者,可以立其身,母因殍饿死。

孝者名常新,亦是斯人流。崔湜为侍郎。

唐家法网宽,天子赐瓜香。兽面而人心,杀之於路傍。

人既不如竹。夫为人子者,此兽信有之,莫若事尊亲,逆者污人伦,先解进高堂。

我愿移此竹。携归与爱妾,至孝何殊常,贷死流遐陬。

兽心而人面。使彼行人见。

少时得果瓜,异居经千秋。越公钟绍京,乃是一埃尘,其人诚可悲。

光禄李玕者。李钧为侍御,老母不得尝,莫若教儿孙,子母长相随,甘旨何悠悠,弃母在温州: 乐史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娄处,森森数十茎。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慈爱必孝顺,根枝信天成。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冯宿卬岁时,随父庐祖坟。

父子相随孝,灵芝特地春。北海吕元简,四世为家主。

以至牛马羊,异母皆相乳。虞乡董恭直,鞠养诸孤遗。

鸲鹆与鸦鹊,同巢而共枝。孝行动天地,鸟兽皆随时。

又闻猓然兽,死不相弃离。暾{左虫右禺}与鲛鱼。

长大遇玄宗,荣华不可当。一旦恶贯盈,栽於率土滨。

有母不侍养《慈竹》年代,皆为慈孝人: 宋 作者。积善与行孝。

6.名人行善得到回报的事例

一、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

后来武子病重了,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他这个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

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虏了秦将杜回。当夜,魏颗做了个梦,梦见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

二、据古代神怪小说载:东汉杨宝在9岁时,从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杨宝把它带回家饲养,等伤好后把黄雀放了。 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4枚白环,说杨宝的子孙将来都会像白环一样珍贵。

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扩展资料:行善方法: 一、「与人为善」,这是讲存心,要存一个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众生。

二、「爱敬存心」,以真诚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谨慎、细心,对人、对事、对物,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们要帮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坏。

此人是恶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们也要帮助他。不能对人要对事,此事对社会有好处,对大众有好处,就应当帮助。

人虽然不善,我们要常常辅导他,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劝人为善」,特别劝导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行善,错过非常可惜。

没有机会去创造机会,比较困难;创造机会也必须有创造机会的条件,否则也是做不到。所以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难、危险之时,不论他是好人、恶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见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善。

7.形容“回报”的诗句有哪些

1. 回报隐居山,莫忧山兴阑。

2. 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3. 璇玑回斡见天心,姬氏骑龙班岁朔。

4. 有人问道学谁家,待我寻思却回报。5.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原诗如下:1.《无题》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2.《图成戏作此自庆》年代: 明 作者: 王履 昌黎曾到不能画,摩诘能画不曾到。万秀千奇不出山,秘作深深鬼神奥。

海滨野客一何幸,直抵峰尖问苍昊。笑呼二子看我盘礴于其间,石剑泉绅,积翠连天,无乃未了此山之真妙。

何如野客负匮揭箧担囊趋,一任山英指为盗。贫儿暴富喜难说,时借长歌写幽抱。

不求沈,不用皇甫谧序,草阁蓬窗且结忘形好。有人问道学谁家,待我寻思却回报。

3.《十二月乐章》年代: 作者: 李德 正月东方日出香茸茸,长条短条花眼红。柔云弱雨暗填空,茫茫蝴蝶破春风。

鸾帕抹烟山梦浓,萧飒愁思开暝容。江头溘溘水声动,微和着柳黄金重。

二月燕梁玄玉湿,蜂蜜花房晓。铜龙啮水微,翡翠含波小。

石间苔蚀菖蒲根,古魂啾啾啼晓昏。红芳碧蕊乱殷殷,蛮女剪烟插翠云。

游丝萦春悬锦绮,渚闲沙白鸳鸯喜。三月花敛容,柳刷翠。

扇薄欲裁纨,佩香思剪蕙。桐英寂寂沈寒波,纷绿猗猗日影多。

六街烟花净如扫,千年古血生青草。四月碧云屯午风熏熏,五丝曲奏玄霜纹。

湘皋野龙拔新玉,摧鳞健角萧萧绿。蕙香小妓扇轻罗,半掩樱唇试新縠。

金丸落落弦红脂,石池青钿溢碧漪。五月沙上短蒲绿,赤菱紫茨离披熟。

越奴青发艾悬香,踏踏采莲塘上曲。游龙撇波海水飞,黄头伐鼓吹参差,少年摇曳澹忘归。

六月皇天高,厚地裂,白日河庭泣鱼鳖。湘神抱瑟愁波涛,颓阳毕化稚阴结。

焉知海上黄金阙,万丈丹梯到寥泬,乔松相携弄《白雪》。七月桐风刮帐无春温,赤精解绶佩金神。

银浦桥成鹊济津,遥遥帝子度长云。野芳萋萋日杲杲,十万蛾眉镜中老。

锦楼折竹夜迎仙,越秀吴都巧不眠。八月玉露漙清虚,银云拥明月。

空濛白夜凉,远近商声发。桂子落秋香,寒娥能孤洁。

谁家理素琴,调急弦应绝。九月清飙激素商,远客生归梦。

茱萸委匣香,玉腕胜金重。幽芳垂晚径,汲绠霜华冻。

洞庭木叶空,临水悲相送。十月沈寒凝海霜斑斑,芦鸿叫叫苍梧间。

仙鸡警晓蟠桃干,天鼓无声泽龙闲。十一月轩辕玉管还初气,彩线纡回报长至。

瑶花散落满寥天,万户千门夜明媚。南山幽翠净如削,内屋红炉春自若。

璇玑回斡见天心,姬氏骑龙班岁朔。十二月北斗璇光射幽土,四气缘环若朝暮。

壑底惊蛇挽不留,官街力兽驮寒去。4.《送王总下第归丹阳》年代: 唐 作者: 许浑 秦楼心断楚江湄,系马春风酒一卮。

汴水月明东下疾,练塘花发北来迟。青芜定没安贫处,黄叶应催献赋诗。

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5.《贻隐者》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回报隐居山,莫忧山兴阑。

求人颜色尽,知道性情宽。信谱弹琴误,缘崖劚药难。

东皋亦自给,殊愧远相安。

8.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

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