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台湾乡愁的诗句

一、【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哪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二、有关台湾的诗句

往事

丘逢甲

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

龙归天外雨,鳌没海中山。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天涯

丘逢甲

天涯断雁少书还,梦入虚无缥缈间。

兵火余生心易碎,愁人未老鬓先斑。

没番亲故沦沧海,归汉郎官遁故山。

已分生离同死别,不堪挥泪说台湾!

《望大陆》于佑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三、台湾诗歌关于思乡

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四、台湾作家思乡的句子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五、求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的充满乡愁和爱国情怀的文章

湖 南 大 雪(节选) ——(台湾)洛夫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着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此 时 无 声 胜 有 声 ----洛夫《湖南大雪》赏析 洛夫,本姓莫,湖南衡阳人,1928年生,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毕业。

早年与张默、痖弦等诗人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出版有《石室之死》《魔歌》《时间之伤》等十部诗集,洛夫的诗表现手法奇特,有些诗句常出乎人的想像,被诗坛称为“诗魔”。

他的诗大多抒发自己思乡的惆怅,台湾诗人余光中说:“洛夫是用伤口唱歌的诗人”,洛夫用自己内心的苦和痛来吟唱思乡曲。 洛夫的这首《湖南大雪》写于1985年,当时是赠与湖南的作家李元洛的长诗。

李元洛在新加坡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上朗诵此诗,满座顿时为之倾倒。在座的周策纵教授幽默地说,李元洛与洛夫两人皆有“洛”字,不若改为:“李元洛夫”? 洛夫,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浓浓的乡愁也让读者为之动情。

《湖南大雪》的思乡之情也较之其它的诗有所不同,《湖南大雪》即是他乡愁的灼痛:故乡雨雪霏霏,而离乡多年的作者也早已白发苍苍。“掉头一去风吹黑发,老来归乡雪满白头“(余光中语),这或许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爆裂的原因。

洛夫1949年离乡去台湾,匆匆一别半个世纪已经过去,思乡之情却与日俱增,“边界望乡,仰首拭目,手帕上竟是一片濡湿的乡愁”。 大陆、台湾只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然而却阻隔了两岸50多年的思念。

因此诗人说:“自从迈出家门,乡愁就像是身影跟着我走四方……离家的游子呦,斩不断的是乡愁,卸不掉的是乡愁”。[1] 《湖南大雪》源自于内心深处无言地诉说,那雪也许是童年的一段记忆,多年前的雪花逐渐融变成诗人的一腔热血。

而湖南衡阳的雪,也是一副令诗人至今难忘的故乡风景图。这风景静默无声,正像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雪落无声,而雪却像一把利刃割碎了诗人的“喷出泉涌般的乡愁”。

无言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说明诗人内心的丰富和复杂,诗人感慨得太多,几乎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表示沉默了。 诗人在《午夜削梨》一诗中也展示自己无言的痛苦“一刀削开/它胸中竟是藏有/一口好深好深的井/我弯下身子去找/啊!满地都是/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虽然诗人着眼点是“雪落无声”,写雪,其实是在抒情。诗人通过纷纷扬扬的大雪来追忆故乡、遥忆历史的沧桑。

诗人与雨雪契合,从《诗经》氤氲的书香中寻找灵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雨,这雪,在悠久的历史浸染中,早已成了黑白色的照片,有几分的静默,又有几分感慨。这雨滴落在巴山秋池,“而载我渡我的雨啊,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这雨,也飘散在江南的小桥上,也滋润过江南的杏花,也慰藉远方游子的缱绻的心绪。

无声的雨雪,在洞庭湖、在岳麓山、甚至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可是惟独没有落在台北。因此,诗人在沉重的乡愁中,只有保持“复杂而单纯的沉默”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的沉默并没有弥合他思乡而受的内伤。在《边界望乡》中他写道:“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黑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严重的内伤”。

诗人总是静静地忍受着“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的思乡的痛。以至在《湖南大雪》中,他借雪的沉默,借着酒的激情倾诉着往事。

“你我在雪夜相聚/天涯千里聚然缩成促膝的一寸/荼縻早凋,花事已残/今夜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株待剪的烛。”往事只化做了美好的记忆,而今“雪光染白了我的须眉/也染白了我们心之中立地带。

”诗人内心焦虑、伤感、彷徨的时候,也曾“风过,霜过,伤过,痛过”,最后“把头埋在沙堆里”,“想说的太多,而忘言的更多”,真的可谓“默默无语两行泪”了。 两个“雪落无声”中的十个警句,足见洛夫的诗歌语言的张力。

在动静、明暗、古今的对立中,以寻求出一种对抗和消解。 街衢与路灯,一暗一明的对比;泥土与树根,一埋一长的包容;鸟雀与翅膀,一停一飞的映衬;寺庙与钟声,一寂一鸣的对抗。

还有春天与种籽、肢体与血液、书籍与诗句、历史和时间、世界和你我……都是在主客体之间对抗之后的消融。而这种表达效果撼人心魄,让读者读后余味无穷。

其实,诗人写这种对比,主要是以动写静,以历史衬托现实,从而无声地诉说也让读者觉得诗人的确“出手不凡”。“大地不语,具有无穷的力量;江山无言凝聚着永恒的呼唤”[2]《湖南大雪》中的静寂,是一种“无言之美”,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总结古希腊的雕塑拉奥孔时,提出了“静穆的伟大”,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最高境界的美就是静穆。

诗人在写悄然飘扬的湖南大雪,是在“激动不安”的心情下写的,因为诗人的那颗灼热的中华诗心,与故国紧紧连在一起的。 现在定居加拿大的洛夫先生,寓所的名字叫“雪楼”,在我看来这是诗人对故国(乡)大雪的纪念。

多年来,诗人虽然和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