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刘备的诗句其一 临江仙 登楼怀刘备 断了吴钩真可恨,哪堪壮志东流! 登临绝顶尚无羞.辞犹为景赋,独忘众生忧. 凭吊刘郎皆妄语,刘郎笑尔千秋: 求田问舍敢言愁?使吾升百尺,尔可卧低楼. 其二 登主楼怀刘备悼跳楼同门 求田问舍唯堪笑,报国忘家烈可闻. 不敢高声因百尺,虽居鄙地亦三分. 孤楼一跃埋轻骨,明月岂能照使君? 自诩艰难无匹敌,只缘身已过浮云. 忆史口占两首 其三 代许汜反讥刘备 少帝难升殿,陈留已入宫.庙堂扶孟德,湖海笑元龙. 未见凡枭隐,何嘲壮士慵?使君居百尺,我不在楼中. 其四 代刘备反驳许汜 子丹生豕犬,甘做富家翁.空负桓公意,枉交司马情. 挥师亡汉水,授首送高平.此辈求田者,敢如严子陵? 2.蜀相杜甫表明诸葛亮建功立业的句子《蜀相》中表明诸葛亮建功立业的句子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简析: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诸葛亮帮助刘备屡立战功建功立业的成语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伐魏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至死方休。 4.描述刘备的诗句《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李翰林》 年代: 唐 作者: 徐夤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 吟开锁闼窥天近,醉卧金銮待诏闲。 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 《咏史下·曹操七首》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历代诗·三国》 年代: 宋 作者: 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5.建功立业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6.描写“刘备”的诗句有哪些1. 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徐夤《李翰林》 2.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杜甫《公安县怀古》 3.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范仲淹《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4.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陈普《历代传授歌》 5.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陈普《咏史下·曹操七首》 补充: 1. 说甚孟德,休言刘备。——陈抟《对御歌》 2. 荆州昔号用武国,曹瞒落笔惊刘备。——沈继祖《上章帅侍郎》 3.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杨简《历代诗·三国》 4. 当时四海一刘备,至此已堪悲失脚。—— 雍有容《富乐山》 5. 北海知刘备,荆州小仲宣。——张舜民《秋暮书怀》 与刘备相关的成语: 1.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3. 赤壁鏖兵 :chì bì áo bīng,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4. 束手就缚: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同"束身就缚"。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5.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7.诸葛亮帮助刘备履立战功建功立业的成语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伐魏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至死方休。 8.抒发建功立业的诗句1、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释义: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释义: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3、诗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出自:宋代·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释义: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4、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自:宋代·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释义: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5、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宋代·文天祥《扬子江》 释义: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