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笑林逋、何逊漫为诗 宋 刘克庄 《满江红 题范尉梅谷》 2、作诗清似林逋 元 蒲道源 《临江仙 次解东庵学士咏梅韵》 3、林君家世重诗礼 元 王冕 《送林叔大架阁上京》 4、诗在林逋魏野间 宋 陆游 《书喜》 5、诗入鸡林市 宋 黄庭坚 《自咸平至太康鞍马间得十小诗寄怀晏叔原并问》 6、我生诗酒弄林泉 宋 邓肃 《偶成二首》 7、诗不林逋漫咏梅 宋 黄庚 《杂咏》 8、鸡林诗贾通 宋 许月卿 《暮春联句九首》 9、诗有林霏寄 宋 赵蕃 《呈宜之兄八首》 10、诗入鸡林白傅才 宋 郑獬 《和汪正夫梅》 2.题临安邸古诗诗意《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3.《题林安氏》内容是什么题临安邸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 【名称】: 题临安邸 【体裁】: 七言诗 【年代】: 宋 【作者】:林升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书写。 2、邸:官府,官邸。 3、休:停止、罢休。 4、直:简直。 5、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6、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7、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写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却忘了江山被撕裂,蹦碎的耻辱的愤恨。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 “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 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林外(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生。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林外为兴化会工诗词。 留在杭州有他豪于酒,曾于杭州西湖酒肆饮酒斗余,复题诗壁间一首七绝。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皆惊异以为神,他笔锋直刺当时偷安一隅的赵家小王朝,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同时,警告赵家君臣:不要再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了,汴京沦陷之前,也是这样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就是《题临安邸》。 作者是谁?有作“林升”,也有作“林外”的,因国留在粉墙上的字迹是行草,“升”与“外”形体酷似,历来莫衷一是。《西湖游览志》载此诗作“林外”,以此为线索,现经考证为“林外”。 《宋开基马平(坪)林氏谱谍》称林外“词翰潇洒,谈吐不羁”,年青时曾游学苏、机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词,以宣泄胸中郁积。 除《题临安邸》一诗外,有一次,他来到苏州城东的垂虹桥下,见此桥气势雄伟,有桥洞七十二,如长虹卧波,触景生情,文思骤涌,信笔在一桥洞飞架上题下一首词,调寄《洞仙。 4.有关爱民悯农的诗句《悯农》一 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悯农》二 李绅 春 种 一 粒 粟 , 秋 收 万 颗 子 。 四 海 无 闲 田 , 农 夫 犹 饿 死 。 (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其意思是,富贵人家因酒肉过剩吃不完,有些已腐烂并发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形容当时社会贫富悬殊。诗中还写道:“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具体描述了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穷苦人们的深切同情及其爱民情怀。 (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使臣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追之如火煎。”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这是出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诗句。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减税轻赋的主张,体现了其爱民情怀。 “使臣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追之如火煎。”此句出自于唐代诗人元结的《贼退示官吏》诗。 该诗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作。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诗中表现了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社会现状。 此诗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的现象发出了愤怒的谴责,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人民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作者表示宁愿弃官归隐,也绝不做残害人民以邀功之人。全诗质朴自然,直抒胸臆,毫无雕饰之感。 (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诫人们应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坚持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 体现了诗人的爱民情怀。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句出自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其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为人民尽职尽责,直到终生。 (五)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此诗出自戏剧《七品芝麻官》, 系戏剧中角色明代县令唐成的诗句。 《七品芝麻官》的剧情是: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之妹、一品诰命夫人严氏在保定苑县仗势横行。定国公副将杜士卿奉命暗访保定,查问严氏罪行。 杜士卿行至保定城郊,碰到严氏之子程西牛强抢民女林秀英,拔刀相助。混乱中,程西牛被管家程虎误杀。 杜士卿得知秀英之兄已被程西牛勒死,当即为林氏父女写下保帖,嘱他们去县衙告状,自己赶回京城禀告徐千岁。严氏得知儿子被杀,亲手执木槌打死了秀英之父。 秀英悲愤至极,在为人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的新任县令唐成下乡察访时大声喊冤,唐成让她到按院告状,自己也匆匆赶至。按院五台大人不敢断案,将案子推给了唐成。 唐成决定为秀英做主,审问严氏。他假意与严氏周旋,拿到了人证和物证,抓起了程虎,镇住了骄横的严氏。 此时,杜士卿奉旨传来大理寺公文,命令将严氏捉拿归案。清晨,唐成押着严氏进京复命。 (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期待“得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能避风雨,居有其所,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民情怀。 (七)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此句出自《晏子春秋•问下》。叔向问晏子曰:“意执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即答此。 其意思是,没有比爱护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 (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是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楚国大夫屈原所写《离骚》中的诗句。其意思是,我揩拭着心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百姓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九)“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这出自清朝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 此诗是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其意思是,在书斋躺着休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诗。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的疾苦,尤其是关注仍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老年人,为他们鼓与呼。 5.古诗《题临安邸》及意思题临安邸 林 升 shān wài qīng shān lóu wài lóu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 xī hú gē wǔ jǐ shí xiū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nuǎn fēng xūn dé yóu rén zuì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zhí bǎ háng zhōu zuò biàn zhōu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作者背景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注词释义 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邸:旅店。 直:简直。 汴州: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 “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