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一首宋词的格式生查子 〔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玉楼春 词例:〔宋〕宋祈 东 城 渐 觉 风 光 好, ◎ ○ ◎ ● ○ ○ ▲, 毂 皱 波 纹 迎 客。 ◎ ● ◎ ○ ○ ● ▲。 绿 杨 烟 外 晓 寒 轻, ◎ ○ ◎ ● ● ○ ○,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 ◎ ○ ○ ● ▲。 浮 生 长 恨 欢 娱 少, ◎ ○ ◎ ● ○ ○ ▲, 肯 爱 千 金 轻 一 笑。 ◎ ● ◎ ○ ○ ● ▲。 为 君 持 酒 劝 斜 阳, ◎ ○ ◎ ● ● ○ ○, 且 向 花 间 留 晚 照。 ◎ ● ◎ ○ ○ ● ▲。 说明:又名《木兰花》、 《春晓曲》,双调五十 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 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如上,词调中有长短不一的,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2.写词有什么格式词的格式也称牌。由于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所以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人们也将其称为词调。词与调,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 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宋词按照词谱写,每个词牌有其相应的词谱,而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 因此,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除此之外,整首词的段数,句数,字数,是否押韵,在哪押韵,平声仄声的选择等等,都由其决定。 扩展资料 词的特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8.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牌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文学体裁) 3.请教:宋词的格式写法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8.字声配合更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 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4.请问宋词的词牌名都有哪些2008-03-02 21:04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 》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 代号罢了。 念奴娇的来历: 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娇,我想是个形容词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1:暗香 词牌名。 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 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 词牌名。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 词牌名。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 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15: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 而貌 ,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 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 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 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 词牌名。 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 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 5.几首宋词的格式鹊桥仙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钗头凤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声情凄紧。 定 格 - - |(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换仄)-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叠) - - |(叶首仄) - - |(叶首仄) | - | - - |(叶首仄) - -|(叶二仄) -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 |(叠) 蝶恋花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韵) + - + | - - |(韵) 渔家傲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韵) + - + | - - |(韵) 青玉案 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定 格 + - + | - - |(韵)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韵) + | - - |(韵) 满江红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用入声韵。 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姜夔改作平韵,情调俱变。 定 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韵) 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韵) 声声慢 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豆) | | | - - |(韵) | | - - - |(韵)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 | | |(韵) 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用以抒发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一 |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 格 | - + | - -(句) +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句) - - |(韵) + | + - + |(句或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雨霖铃 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豆)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豆)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韵) 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南乡子 格 一 | | - -(平韵) + - 。 6.请教:宋词的格式写法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 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8.字声配合更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 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