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祭奠亲人的诗句有那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2.清明节纪念亲人的诗句《清明即事》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呈馆中诸公》元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清明》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蝶恋花·春暮》宋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破阵子·春景》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供参考。 3.清明节怀念亲人的诗句1、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出自: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译文: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出自:元·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译文: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3、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出自: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译文: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4、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出自:元·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译文: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 5、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出自: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译文: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4.清明节怀念亲人的诗句《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这是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5.清明节怀念亲人的诗句1、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出自:唐·孟浩然《清明即事》。 译文: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出自:元·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译文: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3、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出自: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译文: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4、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出自:元·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译文: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 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 5、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出自: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译文: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 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6.关于清明节的诗描写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7.一家人聚在一起的诗句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 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释义: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亦为一篇吟月思乡的上乘之作。它被世人传咏至今的原因,不在于他表达感情的直白和热情,也不在于其气势的壮阔,因为它既没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狂放豪迈,也没有‘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的威慑,它更以它的独特的意境,清冷的情思为后人所慨叹。 3.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唐 杜荀鹤《和舍弟题书堂》 释义:团圆是最幸福的,其他的什么财富,不要有太多的苛求。 《和舍弟题书堂》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 官至翰学士知制造。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水调歌头》 释义: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