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写的有关道家的诗句

1.李白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2.赞美道教/道家的诗句和文章

zt

诗仙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需多想,无需多问,只有李白才能够写出如此飘然若仙的诗句,只有李白才能够白发三千丈却独立壶口看滚滚黄河奔流不息在自己脚下,却会心地发出如三千年的孔圣那样至悲,至情,至理,至道的叹息。逝者如斯!!黄河长江之水或许会奔流到海,难以回复,然而李白,站在大河之畔里李白确实永远的凝固了,凭借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叹息,他永远的凝固在了后人的心中。不为时间所动,不为岁月所摧。

于是乎,李白一直在壶口边就这么站着、站着。在人们心中站了几个世纪、站了几个千年。人们说那是羽化而登仙,于是后人称其为诗仙。

作为,诗仙,自然有道,得道。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述说了李太白,这位青莲居士全部的道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首区区三百字的长诗叙述了乘白鹿访名山,飞渡镜湖,梦游天姥的超凡境界。仅以梦游为题,只是在题目上就为自己开拓了一片足够大,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尽情发挥、翱翔,正是万物归我心,我新生万物的仙家境界。只是在这一点上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白鹿,青崖则突出了李白作为一个求仙访道之士的身份。而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急:道家思想在李白及其作品中的体现.说得越多越好.重酬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表现出五个特点:

第一,“我独异于人”的自豪感。每一个人都是异于其他人的,李白的这种性格特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诗句: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

第二,“功成身退”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中国的历史传统,人们更希望留下“功成身退”的好名声。但事实上“功成”本身就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功不成”便已经垂垂老矣。李白的此类诗歌,更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

诗句: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第三,对大自然的热爱。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大自然中,阅读李白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给人归属感和美感。

诗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第四,对自由自在神仙生活的向往。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

诗句: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灿然启玉齿,受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

第五,“断章取义”的壮阔意象。比如,李白诗中的“水”和“鹏”的意象,已经不是老子庄子的原有意象,给人雄壮豪放的美感。

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4.李白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李白生于盛唐时代,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道教的鼎盛时期,修道成仙成为唐代一种社会风尚。

道教文化深深影响着唐代文化,李白终其一生更是与道教渊源甚深,他的诗作被后人打上了“仙道”的烙印。一、“仙化思维”——古蜀神仙信仰与李白诗歌巴蜀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仙化”和“仙道”思维,是巴蜀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区别的一个基本因素。

袁柯在其《山海经校注》中提到说“蜀人重仙,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与古蜀的神仙信仰和巫术盛行有关。道教的长生不死的思想可在以古蜀文化为代表”。

“因为蜀地早有名山仙学的渊源,经张道陵的点化和提升,仙学遂成为蜀文化的主要特征,幻想成仙就是道教信仰的最终目标”李白出生于具有浓厚神仙文化的巴蜀之地,五岁随父迁居蜀地绵州,李白家附近有道教名山紫云山,巴蜀青城山是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巴蜀地域文化特征强烈地铸造着李白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风格。

以其诗作《蜀道难》为例:“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李白在《蜀道难》中,有古蜀国传说中的开国国君蚕从和鱼凫,在他想像中,蜀道高耸如云,神秘莫测,是与天国仙界沟通的神之阶梯,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仙气飘飘的国度。

古蜀文化中,道家仙化思想成分很重,“巴蜀地区具有厚重的原始宗教的神秘氛围,鬼气浓重,从而造成了巴蜀文人离经叛道、胆大妄为、标新立异、无所顾忌、敢想敢为、敢说敢干的审美进取精神”。李白有诗云:“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游泰山其四》),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努力修道,飞升成仙的追梦勇士的形象。

谭继和老师有说:“古蜀文化的内涵是重仙的文化,中原文化重礼仪,楚重巫化,巴重鬼化,蜀重仙化,这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想象力与不同地域人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蜀地仙道气氛浓郁,李白一生行事也就铭刻上了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拿《登峨眉山》为例,“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李白此作中指出了古蜀的“仙国”特色,在李白看来,峨眉山就是倚天开启的神仙之境,在这里可以与仙人一起,携手凌白日。二、云蒸霞蔚的道教信仰《道德经》中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对阴柔的重视,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这也使中国文学形成一种以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为特点的潮流”。

在这样一种审美理念下,道教“仙”境在李白诗作中蔚然而生。传统道学理念中的柔性特质,使得李白除了有大开大阖的肆意张扬的飘逸诗风,更有冲淡平和的神仙之境,例如:“古来贤圣人,一一谁成功。

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古风五十九首》)“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李白在诗中驰骋想像,忽而乘云驾鹤,忽而观闲云舒卷,真的是一幅幅仙气缭绕的神仙美境。另有诗云:“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寻雍尊师隐居》),这里的“云”是其为求仙而跋山涉水的见证,“倚树听流泉”更是诗人拨云雾,所见之境。李白作为一名道教徒,在诗中体悟建构着这一境界,也塑造出云蒸霞蔚的道教信仰。

他这种云蒸霞蔚的道教信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诗歌意象的选用上。例如:“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中诗人坐于南山,看云卷云舒,营造出一种出世之姿。“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中“结交青云端”是诗人与仙人结交心声的流露。这些云蒸霞蔚的诗歌意向,为读者构勒了的美妙道教仙境,同时也反映出李白浓厚的神仙思维与道教信仰。

三、“人法自然”的生命诗格道教崇尚自然“无为”,欣赏率性“逍遥”,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老子把“见素抱朴”(《老子·第十九章》)作为生存原则,“人法自然”是老子关于人性的重要原则,在这样的“自然”理论下,“唐代道教表现出轻神仙方术、重理性精神、追求超越尘俗、自由人格的趋势,它对唐代士人的人格取向及生命态度又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李白来讲,这种“道”与纯真、自由和奔放的人格是一致的,而李白的这种自由奔放的人格造就了他与天地自然同在,任意驰骋的诗歌品格。道教与佛教不同,佛学文化充满了空、幻、寂、灭的因子,道教是性命双修,以实现现世的快乐和飞升成仙的宗教。

道教文化其实是一种喝酒谈玄、长生不老、成仙成神的情绪。道教的神仙体系以及李白自身修道的感受,激发李白创作了大量诗作,“李白在诸多诗中抒写其得“道”的体验,其重要一点即表现身心两忘的“天仙”洒脱”。

诗佛王维的境界是一种物。

5.李白经历有关诗句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

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1]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折叠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

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

在安陆。折叠失意游走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

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1]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

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

在安陆。折叠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李白说去世。

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

前此曾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6.关于李白的诗句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他自己当时的苦闷心情,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曾有过令他神往的长安生活,但更多的是仕途失意。

因而,他的诗作中既表达出积极入世的思想,又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呐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渴望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郁积的话倾诉出来。

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前,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无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为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个人”,李白则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但是有这两个伴侣终究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亮与身影的伴随下,及时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说月亮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身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舍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缈云汉。”

“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

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也流露出积极入世的思想。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

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

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的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颇为人所传诵。

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山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待明月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深深的愁绪,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于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

7.李白写的诗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