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你会念唐诗吗

1.你喜欢唐诗吗

喜欢

因为唐诗乃是我们汉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的形式有很多,主要五言,七言,每次背诵这,朗读着我就感觉身在大海之中,知识的海洋,他们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形式的丰富多彩让我感到心巾澎湃。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我们写作的题材,

总而言之,我就是喜欢唐诗,在十岁之际我全读默记唐诗300首,先到如今16之际还能清楚记得,诗集分类。

你不喜欢吗?

2.六神磊磊读唐诗第一篇的读后感

两天时间读完了《六神磊磊读唐诗》。

不是什么名著,但读完了却颇有些感触。且还想写出来,这该能算得有感而发吧,很高兴的是自己还能有感,还能发。

六神磊磊在自媒体百花齐放的当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微信公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在网络上非常火,但是我知道他才不过一年的时间。

一年前在朋友圈看到转载的一篇写金庸小说的文章,看完觉得特别有意思。文章来自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是六神磊磊。

于是我果断关注了这个公号。不久他又开了公号“六神磊磊读唐诗”。

读唐诗里推送的文章并不多,但是文章的品质不俗。六神磊磊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在一众自媒体公号中独树一帜,吸引着众多的粉丝,一篇文章的点击阅读转发量动辄十万加。

前段时间,读唐诗这个公号好像被平台封了。我想找一篇他之前写的关于王维的一篇文章竟然找不到了,好在他的书《读唐诗》出版了。

早就被种草,前几天终于到手了。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就看睡前的一会儿功夫,已经被它深深吸引,让我欲罢不能。

红色的保护套,书皮是素雅的白色。这一红一白,不正是太阳和月亮的颜色?我觉得正好映证了书中的一篇文章:唐诗,就是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封面的画是一幅线描的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般意境的远山的中式抽象山水画。书是不薄的一本,拿到手里,超带感,正如那千万首唐诗带给我们的承载了近千年历史的厚重感。

未及正文,作者的自序就能吸引你想要一直往下看。他说“只要你认识常用汉字,懂得二十一世纪的汉语,你就是唐诗的有缘人,你和唐诗的距离,真是只隔一道矮矮的墙而已。”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他此言非虚。亦如书后附带的评论中的罗振宇的评论“从此,唐诗不仅仅通向远古,还通向当下。

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 开篇 读了多少年书,就背了多少年唐诗。

也知唐诗三百首,却从来汉有想过这些诗是怎么经过千年时空、朝代更迭流传到今天的。读完这一章,才体会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读到唐诗真的是太幸运、太幸福了!通过此篇,我第一次知道了胡震亨、季振宜的名字。

他们俩为了让唐诗能流传到后世,付出了十年心血去为唐诗编写集子。他们之间还有钱谦益,最后到康熙皇帝号令曹寅等人集前人之所成,编著成《全唐诗》,收录当时存世的近五万首唐诗。

这样,那些古老的诗篇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了解到这几个人前仆后继的为唐诗的传世做出的贡献,我觉得他们的伟大不逊于当年写出传世名篇的大家们。

因为正是他们,我们才能看到一千年前的诗啊。没有他们设法使这些伟大的诗篇保存下来,也许那些诗篇真的无法抵挡岁月的流转而散轶贻尽了。

他们的功劳值得被后世永远铭记。书中写到的诗人及诗篇,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和我们耳熟能详著名诗篇,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汉细读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人)没听说过的诗人和他们的诗篇。

他们不是不出名,他们的诗不是写得不好。他们不被我们熟知,乃是我们自己孤陋寡闻。

比如谢胱。六神说他是被李白视为偶像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也是极好的。他虽然不是唐朝人,但是他的诗与唐朝的名诗比也丝毫不逊色。

果然是当得起诗仙崇拜的一位诗人。(附李白写的致敬这位谢公的诗句)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长风万里送秋雁,中间小谢又清发。月下沉吟久不归,令人长忆谢玄晖。

又比如王绩。严格来说他也算不得唐代的诗人,但是作者却难掩对他的喜爱之情,多次的提到他,并且赞美他。

作者说这位王绩性格豪放不羁,有陶渊明之风。又夸他对夫人好,和他的琴瑟和鸣,恩爱到老。

(附他的两首诗在下面)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接下来的篇章作者就按大家所熟知的对唐朝的四个阶段的划分展开了他对唐诗和唐朝诗人们的详尽而独特的解析。这些解析,是六神磊磊式的解析,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人的解析。

他讲出来的故事,生动有趣,经常会加上他个人的想象甚至导演,画面感极强,让人感觉如亲临其境一般。然当你以为这些都是事实的时候,作者笔峰一转,后面加一括号告诉你,这些都是他想象的,当时未必如此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这就是六神厉害之处。然而,这并不是说本书里的描写都是杜撰的,相反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和收录了很多的权威典籍资料。

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多条注解,说明这些说法的出处或来源。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甚至是一本可以当工具书使用的书,而绝不是一本戏说唐诗、只为逗你一乐的书。

初唐四杰 看这本书之前,我所知道的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的并称。他们四人都是极有才华,年少即成名。

成年后,留下的作品却并不多,知道他们差不多都是英年早逝。对他们的诗作,也就是曾经出现在课本上的那些。

四人中王勃算是名气最大的吧,因为那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3.《读唐诗》这篇作文怎么写呢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名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有多得的大文人。

他无复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青年才俊。

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

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

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开辛(辛弃疾)词清旷隽永之风。

这位豪放词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沦陷,王朝。

4.你读了古诗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三百字

梅花 / 梅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在墙角,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就算自己身居简陋,梅花也依旧“独自开”,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

诗人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这首诗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是为了强调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虽然这首诗语句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但是让人读后意味深远。所以我认为我们为人处世时,就算在困境里,也要不畏艰辛,无惧旁人的眼光,静静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像梅花一样,暗香盛开,为人所赞。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