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古诗中的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一、离愁别绪——送别诗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2、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3、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送友人》)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7、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0、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二、春夏秋冬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7、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山中雪后 郑燮(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0、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风花雪月1、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4、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渌水曲 (李白)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9、赏牡丹(刘禹锡)庭前勺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0、春雪(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四、山水风光1、《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5、《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7、《小池宋》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8、《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9、《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0、《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五、名胜古迹1、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2、台城 张乔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 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3、阊门怀古 韦应物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4、蜀相(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是什么,其中一个是韩愈的《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朱世英) 【赏析二】 音乐。 3.唐诗里的“华池”指的是什么上面两句的“华池”意思不同。 “华池月色寒”出自储光羲的《秦中岁晏马舍人宅宴集》,原诗是: 冬暮久无乐,西行至长安。故人处东第,清夜多新欢。 广庭竹阴静,华池月色寒。知音尽词客,方见交情难。 储光羲是唐代诗人,秦中是指陕西关中地区,而题目中又指代了长安,诗中第一句也写到西行至长安。所以,显而易见,这里的华池是指杨贵妃沐浴的那个华清池。 “愿托华池边”出自李白的《古风》,这是首写荷花的诗,其中的华池是荷花池的意思。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4.唐诗中的敬亭山指的是哪座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敬亭山,又名査 山。 位于安徽宣城县城北5公里。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 座,主峰叫一峰。 敬亭山万壑千岩,风景秀丽,有翠云庵、广教寺、十贤祠、穿云亭、丹 梯亭、额珠楼、太白楼、勒诗石、双塔等古迹。 随着日月流逝,诸胜景仅存双 塔与古昭亭石坊。 敬亭山美景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陚诗,如南齐诗人谢眺《游敬 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 李白曾先后七次登临敬亭山,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 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宣城县志》称:“敬亭 (山)自谢(跳)李(白)相继陚诗,遂有名天下。” 自唐以来,敬亭山的人文景观日益增多,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主要有一 峰庵,因建在主峰一峰故而得名。明代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 英。 岩云沉梵影,林蔼落钟声”的诗句。拥翠亭,曾是李白独坐题诗处。 其碧 山千层,敬亭风光,青翠欲滴,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 “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云齐阁,取谢跳诗“含沓与云 齐”而命名。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腰,原名卜静室,在元代末期时被毁,后来于明朝时重建。 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 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继谢眺、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陚,绘画写记,历代吟诵敬亭山的 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