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大词人柳永为什么被称为白衣卿相白衣卿相,偏正式成语。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引申为尚未发迹的读书人。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宋 柳永《鹤冲天》。柳永是进士,所以被称为白衣卿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白衣卿相应该就是柳永。 这四个字还是从他的一首词里出来的。 下面是一些从baidu找的资料。 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 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 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 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 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 斜阳里,寒蝉凄切。 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 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 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 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 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年轻人真有些狂。 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 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 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堂馆所;不知道那带有磁性的词句和清新的韵律已经征服了天下的歌迷和追星族。更不知道,在某些阴暗的角落,有人在窥视他的行迹,有人在分拆他词作中的不安定因素。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者,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 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 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对手太强大了。 被除名的柳永咽泪装欢,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御批招牌,浪迹江湖。 深入歌楼舞场,堂而皇之地贯彻落实仁宗的圣旨,夜以继日地“浅斟低唱”。这一招,也够毒。 他玩得皇帝羞辱难堪,喘不过气。 “奉旨填词”的柳永,玩着御批的“浅斟低唱”,竟反打正着的玩成了走红的大腕级巨星,玩出了响当当的名牌效应。 最难得的是,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 3.宋代大词人柳永为什么被称为白衣卿相白衣卿相 指还没有发迹,也就是没有升官发财的读书人。 制造这个典故的是宋代柳永。柳永原名三变。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把以小令为主的词,引向慢词,即中调和长调;舍此之外便是眠花卧柳。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叙了宋仁宗对柳永的恼怒和斥责,宋仁宗在柳永初次考进士的考卷上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原来柳永软绵绵的《乐章集》里,有一首颇有豪气的《鹤冲天》。词云: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志,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凭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的锋芒直指皇帝,分明是指责皇帝有眼无珠,明代遗贤,挤兑得我柳某人只能和小妞们泡在一起。皇帝不生气,那才白日见鬼了。 后来柳永还是考上了进士,做到头的官职只是屯田员外郎,这便是仁宗皇帝要他“且去填词”的必然后果。 4.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清雨一伞开意思是白色的花瓣,随着那轻雨,在半空中飘着,白衣的人儿撑着伞,独自走在这铺着雨滴和花瓣的小路上,每一步经过,都将那纯净的白色花瓣踏尽。 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清雨一伞开出自河图演唱的歌曲《白衣》,这首歌唱的是北宋词人柳永,柳永自称“白衣卿相”,所以白衣就是说的他。 扩展资料: 柳永自称白衣卿相白衣,看柳永的生平经历,他有足够的才华,但也为才名所累,被皇帝一句“且去填词”断了他为官救世的理想。 白衣和卿相,两个词的意思: 白衣是古代平民的服装,代指平民。 卿相则是高官也在古时指进士。 不妨理解为,柳永虽为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另外,看柳永的作品,就能够明白他这四个字表达无所官职的自己所拥有的激情和不为人知的落魄。 “才子词人”如柳永,他便只能够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是宋仁宗不识才,一生太过顺水的晏殊不懂得柳永眼中的无奈,所以,一代才子也只能游历于各家井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白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柳永 5.柳永为什么被叫做白衣卿相柳永自称为白衣卿相。 白衣就是平民,卿相指高官,当时也指进士,白衣卿相一般用作没有发迹的书生。因为柳永三次科举落榜,奉旨填词柳三变,于是柳永自诩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拼休。 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再者,从柳永自称白衣卿相就可以看出,其实他还有做官的欲望,1034年,仁宗亲政,科考的录取制度放宽了,柳永便前去试了试,终于暮年及第,柳永自是欣喜不已。 1037年,柳永被调任余杭县令,因为为官清正,又体恤民情,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 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 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白衣卿相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宋·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白衣卿相”一词出自其诗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其另一首《西江月》中也有出现。 成语故事: 据说宰相吕夷简六十大寿的时候,派人向柳永讨词作。柳永写了二首,一首为《千秋岁》(泰阶平了),一首是《西江月》:“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 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 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吕宰相先读了《千秋岁》,倒也喜欢。 又看《西江月》,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道:当初裴度修福光寺,求皇甫湜写文章,每字索绢三匹,看来柳永这小伙子嫌我的酬仪(稿酬)太薄了。等又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时,吕宰相就生气了,大怒道:“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 后借机在皇帝面前诋毁。仁宗遂批道”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柳永再次落第,之后填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衣卿相。 6.请达人列举北宋词人柳永的爱情诗词,并且听说此人不但才华横溢,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 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玉女摇仙佩(佳人)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人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梦还京 夜来匆匆饮散,欹枕背灯睡。 酒力全轻,醉魂易醒,风揭帘栊,梦断披衣重起。悄无寐。 追悔当初,绣阁话别太容易。日许时、犹阻归计。 甚况味。旅馆虚度残岁。 想娇媚。那里独守鸳帏静。 永漏迢迢,也应暗同此意。 柳永名列宋代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他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 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 虽有花间词派遗风,亦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景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 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 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 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 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 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 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 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 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 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 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此后柳永终身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崇安。 《建宁府志》中录的那首写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诗,就出于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称之为神童了。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 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甘草子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柳腰轻 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