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例话

1.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的内容

周振甫《诗词例话》分宾主 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

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耳。立一王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①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

“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成一片。(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①暮烟:当作暮山。

作品中所写的有主宾,好比一出戏里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光有主角演不成戏,没有主角的戏像乌合之众,也不行。

主角和配角密切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题。配角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同主题无关的。

作品中主和宾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说有人认为比喻是宾,被比喻的是主,或反面的是宾,正面的是主,这些说法也有它的道理,不过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把这种说法绝对化,认为所有的比喻都是宾,所有的正面的都是主,那就不确切,变成骗人的死法子了。 像朱庆余去应考时,把作品送给水部郎中张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的诗,问自己的作品是否适合时宜,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两首诗都是比喻,但还是有宾主的,前一首显然以新嫁娘为主,以夫婿为宾;后一首以越女为主,以齐纨作陪衬。说以比为宾,在这两首诗里就不行了。

再像鲁迅的小说《白光》,写一个热中科举,考不中又去掘窖想发财的人,全篇只写这一个反面人物,正面的人物没有写,说以正为主,那这篇变成无主了。所以绝对化的说法是不行的。

对于作品中的宾主,有处理得好的,有处理得不好的。像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月亮)缺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这诗说,吴处士坐船到福建去,已经几个月了,现在长安已是秋天。

想到在此地同吴处士聚会之夕,正在雷雨声中。吴处士的船没有回来,他可能已远到海边了。

这里插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是说诗人在长安的秋风中怀念吴处士,这两句对主题来说并非没有关系。王夫之讲作品要分宾主,宾要作主的陪衬,没有无主的宾,这意见完全正确。

但批评这两句诗与主无关,这批评不尽恰当。 再像许浑的《凌歊献(xiāo消)台》:“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这诗是写南朝宋刘裕造的凌歊台,这台在当涂县北。

诗里说,刘裕在凌歊台上享乐,有三千歌舞女子住在台上,现在台荒废了,只剩下长满荒荠的基址,刘裕的坟园也没人管了,刘裕立的石碑上要作万年打算,现在连石碑上都长满了绿苔。在这样一首吊古的诗里,插进“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王夫之认为这是同主题无关的话。

按诗中写的地名,有夸张,有想像。如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这是说在白帝城的城楼上可以望到扶桑神树的西向枝条对着断石,弱水里的影子向东流。

扶桑相传是太阳出来时的神树,在极东;弱水是在三神山下。那怎么能看到呢?无非是夸张楼的极高。

那末说在凌歊台上看到湘潭的山,和雪山融化时流下来的水,比起杜甫的夸张来还差得远。可见湘潭两句极写台的高,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话。

再说诗里写的山和水,也可以是想像,不一定是真的看到,参见《忌执着》之四谈诗中地名问题。 杜甫写他从沦陷的长安逃出来,看到唐朝的千官七校,中兴有望,心里很高兴,所以在《喜达行在所》之三说,“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正写出一位爱国诗人的心情,是同主题密切结合的。

这里说他的写法还有痕迹,大概是说,作者还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了,像用“心苏”的“苏”字便是。岑参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当时唐宫里种了很多花,上朝时很早,星刚刚隐没,这句是写实。

作者没有在话中说出自己心情,但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是可以体会,所以说没有痕迹。这两个例子,在分宾主方面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王夫之认为情思为主,景物为宾。千官七校这些写唐朝的气象是宾,衬托出他的喜悦心情是主,这里宾和主还是分清的。

花迎剑佩句既是宾,是陪衬,又是主,是反映人物心情,所以说熔成一片。

2.作文"我与宋词的亲密接触"500字

我的宋词情结来自中学的一个暑假,那时候闲来无事,便翻来一本旧书来看,书名曰:宋词例话。虽然是很朴素的名字,但却深深吸引了我,它开启了我对宋词的探索之路。

看宋词例话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地想宋词真是太美了,宋词时而像一个女子一般温柔多情,时而像一个男子一样豪气冲天。而在我眼中,宋词就像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不仅有着美丽的名字,而且还有深刻的内涵。

曾几何时,我的语文书的反面都是那些词牌名。我把那些美丽的词牌名一一记下,然后再反复品读,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点绛唇是否让你联想起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梳妆的场景,一个点字,轻柔细致,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浣溪沙则让人联系到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溪边浣衣的场景,顿时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而我最最中意的还是那满庭芳,说来也颇有渊源。我以前常去的图书馆的别名就叫“满庭芳”,真是恰到好处!此芳非彼芳,而是书的芳香,书香则令人回味无穷。还有那踏莎行,也许是太爱秦观的“驿寄梅花”的缘故,我对这个词牌名也情有独钟。每每看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萧瑟之感,仿佛一个游子在深秋落寞地走在旅途上,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后来才知道莎在这里念“梭”,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他在文中写到,踩着那落在地上的银杏叶,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而且有些许响声。我想着响声就是踏莎行中的莎声吧。

然而宋词不仅仅是只有华丽的外表,她的内在品质更是令人深深地折服。

宋朝的文人中,我最喜欢的是陆游,也许是因为他的爱国情怀吧,又或许是他那曲折的爱情,从始至终,我觉得他是个鲜活的而且真实的男子汉。在山色有无中,他倾诉着自己的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是一个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慨,这也是一个老人的无奈。抗金一直是陆游多年来的夙愿,只可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场景他是再也看不到了。很多时候,我觉得陆游与辛弃疾颇为相似,两人都主张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却都是不得重用,两人若是相识,必定会成为知己。想象一下,两位英雄醉里挑灯看剑的场景真是让人澎湃不已。

虽然我很喜欢陆游,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在词的造诣上还是稍逊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时而豪情壮志,气吞山河,时而愁思万缕,感慨万千。菩萨蛮中的愁绪百感千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谁知道《穿越唐诗宋词》李元洛在线阅读在哪啊

云门寺是唐代诗人的重要驿站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县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始建于晋义熙三年。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隐居于此,某夜忽见屋顶降临五彩祥云,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献宅为寺,称“云门寺”。由皇帝下诏建寺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沉淀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产生了太多的传奇故事。王献之曾在此隐居练字,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又一处书法胜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最终因唐太宗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手中骗取。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退笔冢”与“铁门槛”成为书坛佳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也在此主持了一次模仿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桩桩件件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云门寺有关。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唐代诗人,其书法造诣都普遍较高。能在充满墨香之地,品着黄酒吟诗作画,淋漓尽至地施展才华,更是诗仙们刻意追求的幸事。从《全唐诗》中留下咏及云门的一百余篇墨宝,就可见盛唐时期云门寺的繁荣与影响力。

4.作文"我与宋词的亲密接触"500字

我的宋词情结来自中学的一个暑假,那时候闲来无事,便翻来一本旧书来看,书名曰:宋词例话。

虽然是很朴素的名字,但却深深吸引了我,它开启了我对宋词的探索之路。 看宋词例话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地想宋词真是太美了,宋词时而像一个女子一般温柔多情,时而像一个男子一样豪气冲天。

而在我眼中,宋词就像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不仅有着美丽的名字,而且还有深刻的内涵。 曾几何时,我的语文书的反面都是那些词牌名。

我把那些美丽的词牌名一一记下,然后再反复品读,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点绛唇是否让你联想起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梳妆的场景,一个点字,轻柔细致,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

浣溪沙则让人联系到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溪边浣衣的场景,顿时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而我最最中意的还是那满庭芳,说来也颇有渊源。

我以前常去的图书馆的别名就叫“满庭芳”,真是恰到好处!此芳非彼芳,而是书的芳香,书香则令人回味无穷。还有那踏莎行,也许是太爱秦观的“驿寄梅花”的缘故,我对这个词牌名也情有独钟。

每每看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萧瑟之感,仿佛一个游子在深秋落寞地走在旅途上,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后来才知道莎在这里念“梭”,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他在文中写到,踩着那落在地上的银杏叶,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而且有些许响声。

我想着响声就是踏莎行中的莎声吧。 然而宋词不仅仅是只有华丽的外表,她的内在品质更是令人深深地折服。

宋朝的文人中,我最喜欢的是陆游,也许是因为他的爱国情怀吧,又或许是他那曲折的爱情,从始至终,我觉得他是个鲜活的而且真实的男子汉。在山色有无中,他倾诉着自己的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是一个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慨,这也是一个老人的无奈。抗金一直是陆游多年来的夙愿,只可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的场景他是再也看不到了。很多时候,我觉得陆游与辛弃疾颇为相似,两人都主张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却都是不得重用,两人若是相识,必定会成为知己。

想象一下,两位英雄醉里挑灯看剑的场景真是让人澎湃不已。 虽然我很喜欢陆游,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在词的造诣上还是稍逊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时而豪情壮志,气吞山河,时而愁思万缕,感慨万千。菩萨蛮中的愁绪百感千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5.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的内容

周振甫《诗词例话》

分宾主

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耳。立一王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①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成一片。(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①暮烟:当作暮山。

作品中所写的有主宾,好比一出戏里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光有主角演不成戏,没有主角的戏像乌合之众,也不行。主角和配角密切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题。配角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同主题无关的。作品中主和宾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说有人认为比喻是宾,被比喻的是主,或反面的是宾,正面的是主,这些说法也有它的道理,不过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把这种说法绝对化,认为所有的比喻都是宾,所有的正面的都是主,那就不确切,变成骗人的死法子了。

像朱庆余去应考时,把作品送给水部郎中张籍,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的诗,问自己的作品是否适合时宜,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两首诗都是比喻,但还是有宾主的,前一首显然以新嫁娘为主,以夫婿为宾;后一首以越女为主,以齐纨作陪衬。说以比为宾,在这两首诗里就不行了。

再像鲁迅的小说《白光》,写一个热中科举,考不中又去掘窖想发财的人,全篇只写这一个反面人物,正面的人物没有写,说以正为主,那这篇变成无主了。所以绝对化的说法是不行的。

对于作品中的宾主,有处理得好的,有处理得不好的。像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月亮)缺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这诗说,吴处士坐船到福建去,已经几个月了,现在长安已是秋天。想到在此地同吴处士聚会之夕,正在雷雨声中。吴处士的船没有回来,他可能已远到海边了。这里插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是说诗人在长安的秋风中怀念吴处士,这两句对主题来说并非没有关系。王夫之讲作品要分宾主,宾要作主的陪衬,没有无主的宾,这意见完全正确。但批评这两句诗与主无关,这批评不尽恰当。

再像许浑的《凌歊献(xiāo消)台》:“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这诗是写南朝宋刘裕造的凌歊台,这台在当涂县北。诗里说,刘裕在凌歊台上享乐,有三千歌舞女子住在台上,现在台荒废了,只剩下长满荒荠的基址,刘裕的坟园也没人管了,刘裕立的石碑上要作万年打算,现在连石碑上都长满了绿苔。在这样一首吊古的诗里,插进“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王夫之认为这是同主题无关的话。按诗中写的地名,有夸张,有想像。如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这是说在白帝城的城楼上可以望到扶桑神树的西向枝条对着断石,弱水里的影子向东流。扶桑相传是太阳出来时的神树,在极东;弱水是在三神山下。那怎么能看到呢?无非是夸张楼的极高。那末说在凌歊台上看到湘潭的山,和雪山融化时流下来的水,比起杜甫的夸张来还差得远。可见湘潭两句极写台的高,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话。再说诗里写的山和水,也可以是想像,不一定是真的看到,参见《忌执着》之四谈诗中地名问题。

杜甫写他从沦陷的长安逃出来,看到唐朝的千官七校,中兴有望,心里很高兴,所以在《喜达行在所》之三说,“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正写出一位爱国诗人的心情,是同主题密切结合的。这里说他的写法还有痕迹,大概是说,作者还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了,像用“心苏”的“苏”字便是。岑参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当时唐宫里种了很多花,上朝时很早,星刚刚隐没,这句是写实。作者没有在话中说出自己心情,但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是可以体会,所以说没有痕迹。这两个例子,在分宾主方面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王夫之认为情思为主,景物为宾。千官七校这些写唐朝的气象是宾,衬托出他的喜悦心情是主,这里宾和主还是分清的。花迎剑佩句既是宾,是陪衬,又是主,是反映人物心情,所以说熔成一片。

6.怎么从基础开始学习元曲,宋词

1学习格律。推荐《词林正韵》、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夏承焘《读词常识》等。

2学习鉴赏。①鉴赏能力培养:推荐叶嘉莹先生的作品《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西名家论稿》等、周振甫《诗词例话》②鉴赏经验积累:《唐宋词鉴赏辞典》等。

3名家名作细读。找自己喜欢的词人的作品集一首一首的读,推荐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名家笺注的丛书。

4文学水平积累。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化各类丛书,全面提高古典文化水平。史学、哲学、文学、音乐戏曲、绘画雕刻、建筑园林都要有涉猎。

5古代汉语学习。

6文学史观的建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