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十七讲第一讲读后感

1.唐诗宋词十七讲之第十七讲摘要及读后感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

“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读后感)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

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

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中国作文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

啊,读宋词我真快乐!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作文唐诗宋词读后感600字_我读《宋词》有感。

2.求叶嘉莹《唐宋十七讲》第十六讲关于王沂孙的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إ。

3.唐宋词读后感

1.风亦起,心亦凉。

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

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

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

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

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

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迈着词人的步伐。

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

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

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

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

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

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

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

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

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

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

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

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

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

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

“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

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

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

4.唐诗宋词读后感

今天,我在课堂上学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诗,名叫『游子吟』。

学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在为准备出门的儿子缝衣服。

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 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到:母亲平常经常为一点小事就骂我。

在以前,我简直就是恨透我母亲了,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但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

其实平时母亲不是在骂我,而是在教育我,让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却不领情,有时还会顶嘴。

而母亲从两年前就开始自己孤单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赚了一点钱以后,就回来广州为我报学习班,让我学习更多的知识。

然后又回深圳赚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不仅把整个地球送给了,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我应该为我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首诗让我难忘。

因为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5.名师讲堂《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写其中一人

看看人家韩愈,从小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不仅会读书,而且懂得读什么,怎么读,而且读了还能记得住!我们的家长、同学也许禁不住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不成韩愈真是个天才?说起来还真没什么好羡慕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父母的早亡对韩愈性格的形成影响巨大。现在虽然有他兄长、嫂嫂抚养他,但是兄长之爱、嫂嫂之爱岂能与父母的疼爱呵护相比?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比较早熟,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比较敏感,这样的孩子学习比较自觉,懂得读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第二,韩愈十二岁的时候,他的家庭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家的顶梁柱、兄长韩会不幸亡故。亡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斗争。当初提拔韩会的宰相元载由于勾结宦官,结党营私,被皇帝杀了全家。被朝廷认定的元载的同党都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其中韩会由于恃才傲物、名高才重被贬得最远,贬到遥远的广东韶州做刺史。韩愈与嫂嫂也随同长途跋涉,来到韶州,不过一两年时间,韩会就因忧愤劳累过度而死。先是父母早亡,兄嫂抚养,现在兄长不过四十多岁就早早离去,韩愈的成长之路真是布满了荆棘!兄长的去世使得韩愈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回到河南孟州老家。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根本没有谋生的基础。怎么办呢?好在韩愈的父亲早年在江南做官,在安徽宣州有一份庄园田产,于是全家迁往安徽宣州。在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将韩会灵柩归葬河南孟州,从广东韶州携家带口赶回河南孟州,又从河南孟州携家带口赶往安徽宣州,到了宣州以后对韩愈以及其他家人子弟照料看护与教育,所有这一切都不得不落在了韩愈嫂嫂郑氏的肩上。特别是对韩愈的成长与教育

6.10篇散文、100个成语、5本名著、读后感2篇、唐诗5首、宋词2首

散文: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肖复兴 2、《珍珠鸟》 冯骥才 3、《逼来的春天》冯骥才 4、《我的老师》魏巍 5、《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毕淑敏 6、《好一朵木槿花》宗璞 7、《夏之琐感》张珊珊 8、《萌芽》刘柳 9、《关于好心情》肖复兴 10、《青山不老》;梁衡 成语 1.空穴来风: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 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 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 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 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 说话有分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 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 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 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 谦敬之辞。

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 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 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 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 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 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 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 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 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4.敬谢不敏: 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人满为患: 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

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6.鬼斧神工: 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

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7.始作俑者: 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

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8.文不加点: 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

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9.侧目而视: 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30.良莠不齐: 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31.无所不至: 什么坏事都干。

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明日黄花: 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

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3.评头品足: 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

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4.休戚与共: 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不同。 35.置之度外: 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与“置之不理”不同。 36.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7.弹冠相庆: 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8.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无可厚非: 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0.不胫而走: 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身临其境: 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茕茕孑立: 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

指一生不指某时。 43.耿耿于怀: 形容心存怨恨。

44.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耸人听闻: 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骇人听闻: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48.咬文嚼字: 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49.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地谋划不正当的事,贬义。

褒义用“殚精竭虑”。 50.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51忍俊不禁 忍不住发笑。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52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53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54绘声绘色 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55危言危行 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56不可思议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57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58不可向迩 不能接近。

59不可终日 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60一发而不可收 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61一发不可收拾 更加无法整顿。 62如丧考妣 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63汗牛充栋 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64叹为观止 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65赏心悦目 主语是。

7.隋唐英雄传读后感200字

第一篇:隋唐英雄传读后感

我最喜欢看《隋唐英雄传》这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的人物千姿百态,有力大无比的李元霸、狂妄自大的宇文成都、英勇善战的裴元庆、奋不顾身的雄海阔、文武双全的秦琼、爱将如命的秦王李世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秦王钻鞭得尉迟》。讲得是秦王李世民一心想得到武艺出众的尉迟恭,他便杀了尉迟恭的主子,然后尉迟恭要让李世民和程咬金从他的鞭下钻过。李世民和程咬金便从他的鞭下钻过。尉迟恭本可以用鞭打死李世民,但他却没有,因为他被李世民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被人物身上的特有精神深深感动。瓦岗寨众兄弟为了推翻当时的封建社会,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王伯当虽然跟错了人,但他一心为自己的主人效劳,他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雄阔海托住千斤闸,让十八路反王安全逃离,让我从中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不管他人的性命。我想如果世上每一个人都学他们的一个优点,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有机会,你也去看一看《隋唐英雄传》这部电视剧,保证你百看不厌。

第二篇:隋唐英雄传读后感

寒假里,我观看了<<;隋唐英雄传>>;这部电视剧.它以北周杨坚灭北齐,建立大隋,血溅玄武门为背景,以秦琼 、咬金 、成等人为中心,演绎了隋唐人物的英雄气概.这部电视剧被吵得沸沸扬扬,几个台同时热播,但我看了,不禁发出了疑问:这部电视剧真的像媒体宣传的那么好吗?

第一,很多故事情节与<<;隋唐演义>>;不符.王婉儿是被宇文述杀死,不是宇文智及;和秦琼一起进京的不光有王伯当、齐国远、李如圭,还有柴嗣昌,宇文成都这时还没有出现,所以齐国远和李如圭并没有在此时丧命;秦琼进京时给他警告的是李靖,不是刘文静; 秦琼并没有受过重伤,而且当时也没有输血的技术,更别说验血型了,这个情节设计的实在有些荒唐;杀死文帝的不是炀帝,而是张衡,而且当朝掌握兵权的并不是杨林和宇文化及,是杨素和宇文述;李密也不是被程咬金硬拉上皇帝宝座的,他是杀了瓦岗旧主翟让才坐上宝座,而李密也不是因为众叛亲离而失败的,是因为在最后一战中,他把能征善战的秦琼派去征萧铣了;王世充的征讨方式也和电视剧大不相同;在“秦王宫门挂带”一集中,秦王没有陷牢,他并没承认自己勾引张、尹二妃;玄武门事变,发兵的是秦王李世民,不是太子和齐王。这些情节都违背了历史,不知这部耗资巨大的电视剧要表现什么!

第二,人物塑造的太假。秦琼乃世之豪杰,并不像电视剧里塑造的那样儿女情长,而且史书记载秦琼“生得身长一丈,腰大十围,河目海口,燕颌虎头”,不像演员黄海冰表现的那样玉树临风。

李世民可称为一代明主,是有口皆碑的好皇帝,他不会天天把“以民为天”挂在嘴边。李世民不像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愿屈膝于李建成之下的人,导演把李世民塑造的太过于仁厚了。他不是不重视皇帝宝座,要不然,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为何娶了李元吉的爱妃,为何不断埋怨李渊没有及早立他为太子呢?

在这部电视剧中,罗成的形象塑造得也不好,他竟和表哥秦琼差点成了情敌。剧中,罗成成了痴情者的化身,为了一个女人而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意志,这不符合罗成的性格特征,而且罗成的妻子不姓单,姓寇,他们是在马蹄上缔结姻缘,吴越反成秦晋的。

我觉得《隋唐英雄传》的拍摄违背了历史,它无法和《三国演义》相媲美,导演把这部电视剧现代化了,感性化了,但这正是我不愿看到的。因为,它扭曲了英雄的形象。我认为这不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

8.复兴之路观后感1000字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

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片子包括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6集,影像资料丰富,解说词准确感人,生动再现了16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继地奋斗追求的历程,清晰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从倍遭屈辱、奋起抗争到走向复兴的历史脉络,主题鲜明,气势恢宏,既令人振奋,亦发人深省。

以“复兴之路”为题,可谓提纲挈领,抓住了关键。即要辨明历史的正确走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

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时,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主义之争此起彼伏。

尊孔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

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跃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强中,中国也占了30个席位(大陆23家,台湾、香港7家)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205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肯定。“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发射次数占世界总数的17%,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感觉到同中国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

现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复兴将在我们这一代中一不一步靠近,面对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勇敢的担负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长的,前途是光明的,总有一天中国会再次登上世界领先的地位!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我相信,我们会让祖国更富强!●●《复兴之路》观后感历经风雨沧桑,历经时事变故;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晨曦中,当国旗伴着太阳冉冉升起的一刻;阳光中,当自己伴着人欢乐在教室上课时;黄昏中,当斜阳伴着自己回家同家人一起吃饭时……你,是否想过,这一切来得有多么艰辛不易么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印婉认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然而,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时;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踢门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